解决民生问题工作汇报20XX年以来,**民政工作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解决民生的有关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保障民生为第一要务,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民政事业扎实推进,在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上取得了新成绩。一、围绕民生保障,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改革中得到完善。在民政部的直接指导下,我们积极进行试点,形成了“建立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相结合,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相衔接,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联动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报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建立和改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渝府发〔20XX〕75号),并注意将试点经验向面上推广。今年1-9月,全市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70.23万人次(资助参加新农合126.93万人次,日常医疗救助33.72万人次,大病和临时医疗救助9.58万人次),救助人次是去年同期的5.6倍;支出救助资金1.3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3倍,医疗救助在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实践证明,由民政牵头的医疗救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我们组织各区县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建制工作。为加大指导力度,市局组织由局领导分别带队的11个工作组,深入22个区县开展调研和督查,并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4月底,全市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截至目前,全市共审批低保对象70.18万人,发放低保金1.48亿元。同时,巩固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调整完善了城市低保资金市级补助方式,按照“总量控制、三年平均、节余留存、调标适补”的市级城市低保资金补助原则,将城市低保资金分级负担方式由过去按比例分级负担改为定额包干,进一步明确区县政府责任,调动区县加强低保管理的积极性。第1页共5页(三)救灾减灾工作在创新中扎实推进。今年以来,我市先后遭受干旱、风雹、雷击、洪涝、地质滑坡等多种严重自然灾害袭击,尤其是“7.17”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给全市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市的灾情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并要求“尽快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民政部给予了有力指导和支持,共对我市启动了一次三级响应和四次四级响应。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救灾工作顺利推进。我们在工作中,坚持救灾与减灾相结合,通过倒房重建积极推进减灾安居工程。1-10月,全市灾民倒房需恢复重建的共有4.17万户、12.26万间。我们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集中建房,全市34个区县共规划建设灾民倒房重建集中点238个、4250户。为切实做好倒房重建工作,我们报请市政府下发了《**市灾民倒房重建工作方案》。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认真落实“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八步流程”,坚持民主管理,充分尊重灾民意愿,突出灾民主体地位,实行灾民“三定权”(设计图纸、建房方式、施工队伍由灾民自己定)、“四监督”(规划选址、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接受灾民监督);坚持根据困难程度合理确定救助金额,防止平均分配。截止目前,全市倒房重建已完成重建任务量的78%,武隆、黔江等区县已全面完成。二、注重制度建设,运用政策解决民生问题取得新进展(一)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慈善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XX〕15号),协调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公益救济性捐赠接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突破慈善事业发展“瓶颈”创造了条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推动有爱心、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积极进行捐赠。今年以来,全市新建立各种基金近5000万元;1—10月,全市共计接收社会捐款2.1亿元。尤其是规定,凡是享受减免税的捐赠单位,必须使用由民政统一发放和管理的票据,为民政部门全面掌握慈善捐赠情况、加强对慈善事业发展的统筹创造了条件。(二)城乡退役士兵一体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