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的调研报告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城市居民的纽带和桥梁。处在经济大转型时期的社区党建工作,也经历了一番特殊的磨练和考验。一根“红线”系紧了党员的心2002年上半年始,XX县区桐君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党员队伍迅速扩大。本着属地管理的原则,党员数从原来的352余人猛增至934余人。党员队伍人员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中有的是离退休的老同志;有的是部队复退军人;还有的是转制、倒闭企业的下岗工人。这些原本充满激情拼搏在各条战线上的新老党员,由于身份的变换、命运的变化、观念的撞击以及情感的激荡,思想上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尤其是一些下岗失业的党员,由于企业的倒闭,支部也不存在了,有的已经好几年没有过组织生活。他们中许多人连生活都发生了困难,心中充满了苦恼、失意乃至怨气……如何让社区党组织这根“红线”把党员们的心“系”拢来、“捂”热来,从而更好地为我县的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成了摆在桐君街道社区党组织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更有效地为社区党员们营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桐君街道根据本地实际,参照外地的成功经验大胆地进行了管理模式的创新。把社区党支部“划小”。2003年7月1日始,桐君街道社区党支部从原来的19个变成了43个。与此同时,一批新任党支部书记也肩负着新使命走马上任。要把那些原先已成为“失群孤雁”的党员真正找回“家”,也并非易事。他们中有的几年前就已外出谋生;有的退休后住到了子女家;还有的开店办厂去了……困难虽大,但各社区的党支部决心更大。他们决心以自已的真情、真心和真意在党员和党组织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而党员家访,就是各支部为实现这一目标跨出的第一步。这一步跨得好艰难。第1页共5页洋塘社区党总支第二支部书记蒋宁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党员。支部所属的20多名党员全部是流动党员。为了联系上他们,老蒋和另外两名支部委员拿着单子一家家找到他们的住所。但这些人家大多数都是铁将军把门。他们有的外出谋生,有的随子女去了乡下,平时难得回来,白天更难见到人。面对这一情况,老蒋他们硬是通过向熟人打听、电话联系,夜间上门等种种办法进行“寻访”,最后终于和20名流动党员全部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家访。“寻访”工作不易,心灵沟通更难。南门社区党总支部第二支部书记吴七妹对此深有感触。她所在的支部共有17个党员。白天都找不到人。为了进行党员家访,现年已七十多岁且双眼有病的吴七妹只有“分两步走”:白天探路,搞清哪个党员住哪幢楼、住几层楼,晚上再上门。这对一个老人来说已是相当地不容易,可她还是吃了闭门羹。有个党员家她共去了七次。前五次她被关在了门外,第六次门开一条缝,她刚说了几句门又关上了,她第七次再去,紧闭的大门终于洞开,那家人热情地招呼她进门说:“我们被你的精神感动了”并主动为前几次的冷漠道歉。交谈中,吴七妹了解到,原来这家五个人中有三个党员,全家有三个下岗人员。那天,吴七妹成了忠实的倾听者,那也是一次党员同志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像吴七妹这样生动感人的例子在社区40多个党支部中可说比比皆是。社区中党支部把党员的情绪、意愿、要求作为政治思想的第一信号。用自己的心去撞击党员们的心。在家访过程中,他们绝无空洞的说教,有的只是真诚的沟通。许多党员不知不觉敞开了心扉,常常是话自心中,情自深处,泣不成声……就这样,社区党组织如同一根“红线”串起散落的珍珠,终于系紧了社区广大党员的心。为特困党员送去一片真情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沟通顺畅了,组织健全了,活动也正常开展起来了,但各社区党支部并没有“歇口气”的意思。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为特困党员送上一份关爱,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心里。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第2页共5页南门社区第二支部有个姓江的党员。他自己是个残疾人,妻子下岗,女儿读初中,家中生活十分困难。支部不仅给了他一部分生活补助,而且将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为他解决了低保;鑫鑫社区有个姓徐的党员,是个50多岁的下岗人员,身体又不好,再就业十分困难,但家中负担挺重。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