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浙江经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借鉴典型经验促进小城镇发展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交流几年来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的经验,明确下一步我国在新形势下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2001年9月12日至16日,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XX市召开了“全国小城镇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典型经验交流会”,1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作了经验交流,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宋宝瑞到会讲话,对前几年来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肯定,对下一阶段的试点提出了要求。一、各地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1995年原国家体改委在全国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各试点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了改革方向,着力解决影响小城镇发展,阻碍各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的体制性矛盾和政策障碍,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新体制为目标。1、推动了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了县镇事权划分。在试点中,以明确县镇两级政府事权划分为突破口,本着县事县办、镇事镇办的原则,明确了镇政府的管理权限。大部分试点镇拥有了规划、投资项目审批、土地、城镇建设管理等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浙江龙港、安微叶集等镇-1-实行计划单列,被赋予行使县级项目审批权、城镇管理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单列的其它管理权。政府机构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从小城镇承担的职能和实际需要出发,打破上下对口的旧模式,按照城镇管理的要求,自主设置镇政府机构。同时,大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打破了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激励机制,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同时,精简分流了大批富余人员。如XX省凤义市竹林镇,镇职能部门由原来的12个减少到4个,工作人员由47名减少到第1页共4页22名。县镇财政分配关系得到理顺。多数试点镇改革了原来的统收统支财改体制,根据事权财权统一的原则,实行“划分范围,核定基数,定额上解,超收部分全部或大部分留镇”的财政管理体制。试点镇财政独立后,可以根据自身财力搞建设,保证了预算内资金的合理使用。2、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投资体制。绝大部分试点镇改革了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投资方式,以政府财政投资作引导,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农民等多元主体进镇投资,共同开发和建设小城镇,开辟了小城镇发展的投资新渠道。安徽1992年至1997年平均每个试点镇的基本建设投资中,政府投入仅占26%。北京小汤山镇几年来共吸引社会资金3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2-设。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各试点镇围绕降低“进镇门槛”作文章,对进镇农民允许保留其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在子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通过上述措施吸引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和定居。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各试点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在严格执行土地总体规划的同时,对规划区内的各种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出让。针对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实际,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分别采取迁村并点、严格审批宅基地、破产乡镇企业的土地整理、开垦荒地等办法进行解决。3、综合经济实力极大加强随着政策的落实和改革步伐的加快,试点小城镇与试点前相比、与本省其他小城镇相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1997年到2000年,在国内出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三项指标方面,XX省23个试点镇增速为15%、28%、5.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XX省试点镇达到21.53%、21.25%、7.3%,高出全省百强镇四到七个百分点。第2页共4页4、小城镇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试点镇的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许多成为县、省、国家级的双文明镇、科技进步先进乡镇、教育强镇、卫生城镇。XX省试点镇1997年以来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3-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长16.1%、24%、22%和18%。许多试点镇通过整治环境,建立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道路硬化、绿化等措施,改善了投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