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二卷读后感悠悠岁月酒滴滴红星情——读《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有感英国大作家培根有句名言,叫“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从听闻《党史(二卷)》的那一刻就很想拜读,以增加自己在党史方面的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拖到现在才见识了此书。谈到党史,我怀着敬畏的心理,以认真的态度,完成了对《党史(二卷)》的阅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至1978年)于今年1月11日正式出版。该书编写历时16年,凝聚了几代党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党史(二卷)》把新中国成立后党的29年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全书共分为4编。这29年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离我们很近,同今天有着直接的关联,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意义重大。在读《党史(二卷)》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科学性。科学性,即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党史(二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等,作了比较准确的记述、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加以充分肯定。对于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如实反映,既不回避,又不渲染,以严肃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述,写得恰如其分。对于党犯的错误,不是简单化地笼统地加以批评了事,而是作全面的分析。比如,对“大跃进”,《党史(二卷)》这样写的。“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初衷,是希望以最快的建设速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使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以自立于第1页共3页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愿望,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实际工作中背离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便从主观愿望出发,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针、政策,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情况。这种头脑发热的现象,不仅毛泽东有,其他中央领导人有,而且在当时的党员和干部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是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由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心情而萌发出的一种历史现象。”书中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作了详细叙述,同时也讲到另一面的情况:“广大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战天斗地,昼夜苦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还有那些修建得合乎需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加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效益。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填补了一些空白。在全国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工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当时没有能够巩固,但终究为这些地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这部党史给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史论结合。史论结合,即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性。它不是简单的记载历史,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的过程中都有所分析和评论,以便让大家对党史提高到理性的认识。比如,讲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书中这样论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虽然也出现过一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但从总的方面看,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都有所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逐年都有所发展。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比较显著。”同时,书中又指出了“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以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读完《党史(二卷)》,思索良久,感触亦是颇多。在和第2页共3页平年代,我们这代共产党员不需要像前辈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