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针灸学重点总结VIP免费

针灸学重点总结_第1页
1/9
针灸学重点总结_第2页
2/9
针灸学重点总结_第3页
3/9
针灸学重点总结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俞穴: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脏腑俞穴,共十二个,亦称背俞穴。多治疗脏虚证。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共12个。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第1页共9页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交汇之所。奇经八脉:是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跷脉的总称。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标本根结。“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对应;第2页共9页“本”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谓之“四根三结”。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指、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刺手。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灸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针灸学重点总结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