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卸职村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调查分析一、卸职村干部党员的现状分析1、卸职村干部党员的构成分析(1)年龄构成。6176名卸职村干部党员中,65岁以上的有847名,占13.7%,55—65岁的有2403人,占38.9%,45—55岁的有2070人,占33.6%,35—45岁的有713人,占11.6%,35岁以下的仅143人,占2.3%,由此看来,卸职村干部党员一般年龄较大,特别是有15.2%的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主要靠儿女赡养。(2)任职年限。卸职村干部党员大部分任职时间较长,且交替任职的多,卸职后又再次上任的多。卸职村干部党员中,累计任职30年以上的有609名,占9.9%,任职20—30年的有1031人,占16.7%,任职10—20年的1824人,占29.5%。(3)卸职类型。据调查,村干部的卸职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换届选举落选。一部分村干部党员因为年龄过大、工作能力不强、在群众中威信不高等诸多因素而落选。二是主动辞职。取消农业税前,村级工作面临的矛盾多、困难大,部分村干部党员因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而悲观失望,主动辞职。三是撤职离任。有的是因为工作能力弱,完成不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而被撤职,有的是因为工作失误造成较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经组织查实而撤职,有的是因为违反了党纪党规而被撤职。2、卸职村干部党员的特点及心态分析据调查,卸职村干部党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比普通农民党员掌握得多一些、准确一些;二是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比较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三是对村里的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大部分卸职村干部党员离职后心态较好,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现任村级班子的工作,自己也能发挥带头作用。但也有一部分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态:(1)自卑心态:有的卸职村干部党员认为组织上看不起自己,群众不相信自己,把自己“甩”了,最后自己也就“破罐子破摔”,不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有的甚至当起了“大社员”。(2)埋怨心态:有的卸职村干部党员认为是组织第1页共4页上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把自己给贬了,自己“下”得冤、憋气;有的认为自己落选是别人操纵搞的鬼,组织上又没有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说法,离职后,怨这怨那,讲消极话;有的由埋怨发展到报复,如太平铺乡某支部书记因经济问题被免职,他不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把怨气迁怒于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身上,编造假的群众联名告状信,结果一查就露了“马脚”。(3)攀比心态:有的离职后不比贡献比待遇,心里很不平衡。由于现在卸职村干部待遇主要由乡村两级负责。因此,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很不平衡,条件好的乡村卸职村干部待遇好些。反之,则差一些。还有一批任职时间较长的卸职村干部党员认为,当年有很多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都是自己选上来的,结果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政策因素转成了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现在退休了,国家和单位给他们的待遇比自己高得多,自己心里很不平衡。(4)无所谓心态:有的卸职村干部党员认为任职不任职无所谓,卸职后还好些,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既不关心、也不支持村支两委的工作。3、卸职村干部党员的作用发挥分析(1)支持配合现任村支两委开展工作的情况分析据调查,57.2%的卸职村干部党员能够积极支持配合现任村支两委工作;但还有占5.8%的卸职村干部党员不仅不支持现任村级班子的工作,还经常设障碍,出难题,如有的拉帮结派,直接或间接组织、策划、参与、操作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有的不参加党组织的会议,不完成组织上分配的任务,有的带头搞封建迷信,有的甚至参与非法买卖地下“xx”等,上述问题使现任村级班子开展工作非常困难,处理问题往往力不从心,从而降低了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和号召力。(2)带头致富能力分析据调查,72%的卸职村干部党员能带头致富,家庭富裕程度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但还有的卸职村干部党员家庭比较贫穷,有的是文化水平低,缺乏致富技术,有的是遭受天灾人祸,有的则是本身懒惰等原因,这部分党员在村里抬不起头,在群众中说不起话,无形中就成为了群众的“尾巴”。(3)履行义务情况分析6176名卸职村干部党员中,有5641名能按时按标准交纳党费,占91.3%;在取消农业税前,有5145名能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