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安全與災害防救-安全管理非政府化的觀點與個案探討李宗勳*要追求安全先讓民眾感受不安全!與其消極迴避風險,不如積極探求安全風險!--Stivers(2005):GovernanceinDarkTimes危機管理就是不確定管理,旨在讓原先不可預見的不確定(unforseenuncertainty)變成得以預見的不確定(forseenuncertainty),也就是從「意料之外」到「意料之內」的預備與轉變過程。(李宗勳,2005:1-2)摘要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國土環境開發、都市化與高齡少子化的趨勢,在災害防救工作面臨新類型與更嚴峻的討戰,包括都會區大規模地震防治對策、新類型公共安全議題與方向(三鐵共購空間使用與營運安全、高鐵安全檢視機制、長公路隧道安全管理及評估、超高齡建築之安全管理、高齡少子化社會之災害防救需求)、全方位災害防救體系與防災資訊(中央與地方災害防救體系強化與夥伴關係建立、政府間、部門內、以及民間、社區之資訊分享平台、與重大安全及健康事件、反恐及資通安全之結合)等(災害防救科技論壇,2006)1;鑒於全球災害型態與風險社會結構轉變,無論是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都需要從全局且制高點思考、協力合作、相互支應(complement)及資源連結,才足以凝聚足夠能量及經驗,尤其要資訊分享及鑲嵌以形成「知的行動」(informedaction)及「相互作用」(interoperability)。對此一問題,吾等比較習慣從「政府作為」思考,本文將從如何擴充、發揮「非政府部門」作為的想像力以及增進災害防救的「社會性」知識,而此一角度不在「取代」(replacement)政府功能,而是創價及支應(complement)政府的整合能量及回應力。關鍵字:風險、危機管理、安全管理、非政府化。匹茲堡大學危機管理學者Comfort(2005:1)2在「風險、安全與災害管*作者現任「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公私合產」與「危機管理」講座,「內湖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常務理事暨總企劃兼發言人、「台北市信義區安全社區推動委員會」顧問,行政院研考會「六星計畫社區治安」與「風險管理」諮詢委員,桃園縣與花蓮縣政府社造委員,「警察廣播電台-歡樂一家親、共建安全社區」共同主持人;著有「警察與社區風險治理」、「政府危機管理」(合著)與「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等相關專書,歡迎連絡una231@mail.cpu.edu.tw。1「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於2006.02.05假台大醫學院國際會議聽邀集召開「災害防救科技論壇」,針對1.氣候與環境變遷引致災害因應對策、2.都匯區大規模地震防治對策、3.新類型公共安全議題與方向、4.全方位災害防救體系與防災資訊等四個議題分組討論與綜合討論,並舉行記者會發佈專家建言。筆者應邀參與第4組討論並發表相關「公共安全管理非政府化」觀點。2Comfort博士應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之邀,曾於2006年12月中旬到台訪問,並參與由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系、行政警察系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合辦的「安全社會管理機制」研理」新作中回應Wildavsky(1988)的著作「探求安全」(SearchingforSafety),他指出,有關美國社會中風險、安全與災害管理的每一情勢演變,均呈現出對於政府部門與其服務之民間社會的特定挑戰,這些挑戰來自於政府採取行動的不確定性與不同觀感。而Stivers(2005)在美國經歷颶風卡翠娜(Katrina)以及政府的相關因應措施,語重心長地指出,從恐怖爆破911、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到卡翠娜(Katrina)災變,在在讓民眾深切感受到如同生活在黑暗時代(DarkTimes),卡翠娜破壞了新奧瑞岡及鄰近社區,雖然有關聯邦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已相當公開討論,但民眾仍強烈感受到政府的重大失責嚴重影響美國之公共感情(publicsensibilities)。壹、本文的參考價值筆者以為處在這種到處潛伏危機與風險的不確定年代,與其強調如何不安全以嚇阻民眾消極迴避,不如改為凸顯如何透過社會連結、授能民眾監督管理來追求安全,安全不是關緊門,而是談談鄰里的情誼與關係。這種「追求安全先讓民眾真切感受到不安全」的論述與Wildavsky(1988)的安全風險意涵有所貫通,而這種安全風險(saferisk)、風險理性,正是當前區域安全亟待認知與孕育的危機預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