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医学概论编写单位:公共卫生系环境卫生教研室适用专业及层次:四年制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参考学时数:学时60(理论:54学时;实验:6学时)完成时间:第7学期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学科。环境医学揭示生活居住环境因素、职业因素以及饮食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利的因素、消除和改善不利的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它对于医疗卫生工作者和管理者熟悉我国卫生工作方针、法律法规以及卫生监督体系,掌握现代化的医疗卫生管理理论与技能十分重要。《环境医学概论》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开展环境医学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二、授课内容及分级要求(下划实线部分为掌握内容、下划虚线部分为熟悉内容、未划线部分为了解内容)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和分类;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特征: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敏感人群、微量元素的健康效应;环境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2、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害特点和类型: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作用和环境污染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和内分泌干扰作用。公害的概念、历史。3、我国环境医学的发展简史。4、我国环境医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二章环境流行病学1、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2、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暴露的定义、分类及暴露的测量与评估;效应的定义、健康效应测量技术;混杂因素的定义、分类及混杂的预防和控制。3、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实施。4、环境流行病学的应用:环境卫生监测;政策法规的制定。第三章环境毒理学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主要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群调查。2、生物转运的概念;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贮存、排泄;生物转化的概念;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因素。3、基本概念:毒物、环境毒物、毒性、剂量、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绝对致死量或浓度、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最小致死量或浓度、最大耐受量或浓度、阈剂量或阈浓度、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分类;环境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4、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试验方法: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蓄积试验;慢性毒性试验。5、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概念、类型、机理及环境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的基本概念、分类、机理、致癌试验方法;环境化学物的生殖毒性及致畸作用:生殖毒性及其评定、发育毒性及其评定、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环境中常见的化学致畸物、三段试验;遗传毒性短期检测意义和目的;美国环保局主持制定的“GeneTox方案”的评述中提到的试验;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化学品测试准则(1990)》中所列出的遗传毒理学试验。6、新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PCR-SSCP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基因差异分析技术、转基因动物试验、基因芯片技术、流式细胞术。第四章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1、环境健康危险评价的目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危险特征分析。2、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进展。第五章大气与健康1、大气圈及其垂直结构,大气对流层的卫生特点;大气的化学组成及其卫生学意义;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2、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存在形式;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大气污染物的转归。3、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间接危害。4、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多环芳烃、铅、二噁英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与监测方法(污染源、污染事故、影响区域、人群健康)。6、大气卫生防护的基本措施。第六章水与健康1、我国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