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局年度工作总结(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配置今年以来,我市按要求积极推进重点镇、一般镇、涉农社区和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配置工作。目前,全市2个重点镇均按照“1+28”配置标准全部配套完成,14个一般镇均按照“1+27”配置标准配套完成,全市19个场镇社区均按照“1+23”配置标准基本配套完成,全市193个村(社区)均按照“1+21”配置标准配套完成。一是认真梳理,摸清设施配置现状。年初,对重点镇、一般镇、涉农社区、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设施配置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统计。对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以50户以下、50—300户、300户以上的范围分类进行梳理;对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要求参照“1+21”配置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二是拟定方案,提升设施配置档次。针对个别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未达到建设标准的区域,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由行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或村(社区)等制定完善提升方案,并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上档升级。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建管分离新机制。积极探索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逐步分离的有效途径,在安龙镇卉景社区,结合“川派盆景第一村”都市现代农业一线一品打造工作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组建了农业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自主管理模式,整合政府、行业、市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方资金对设施进行管理维护,不但增强了群众自治自管的积极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效,还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因势利导,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施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都新农领〔2013〕1号)》,对新农村综合体涉及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全面梳理,并加快完善,为加快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主导产业培育、经营机制第1页共10页完善,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产村相融一体发展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二)积极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一线一品”打造今年以来,我市以实施规划为先导,以定位产业为抓手、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纽、以重点项目为载体,统筹推进龙门山川西旅游环线、成青快速通道、沙西线三条示范线打造工作,初步形成三次产业联动、公共服务均衡、生活方式现代的新型城乡形态。目前,龙门山川西旅游环线定位产业为猕猴桃种植,产业占比达61%;成青旅游快速通道定位产业为花卉苗木,产业占比达86%;沙西线定位产业为粮油蔬菜,产业占比65%。全市共有重点示范项目27个,其中,今年应实施完成的有11个项目,目前,已按规划方案全部打造完成。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制定下发了《今年都市现代农业“一线一品”打造工作实施方案》(都统筹领办[2013]2号),编制完善了《xx市都市现代农业“一线一品”打造实施规划》,按照三条示范线定位产业,重点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坚持项目为珠、串珠成线、扩线成面、集中连片组团布局的原则,集中展示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文态、业态、生态、形态”四态合一。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科技活动周、专利宣传周等宣传活动,采取在重要节点设立“一线一品导览图”、印制宣传手册、媒体报道等途径,向社会各界宣传我市各项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优惠条件、典型案例等,提升示范线打造工作对公众的影响力。同时根据每条示范线各自的产业定位和农业生态化、有机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工化的要求,围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有机高效农业和高端种业突破性发展,充分尊重农民和业主意愿,引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特色和优势产业,促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培增和农民持续增收。三是突出示范亮点,加快推进重点项目。依托都江堰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世界级的旅游品牌,积极推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根据三条示范线的定位产业以及区域优势,重点打造了熊猫谷、中国漂流小镇等17个旅游文化项目,沪都农庄、青第2页共10页城中国道茶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积极创建旅游型家庭农场,实现沿线农家乐、乡村酒店、家庭农场提档升级,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