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科技型企业“创业创新”调研报告根据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统一部署及年初工作安排,我带领科技处人员利用7个工作日,对区内36家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走访,主要针对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难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寻找对策与措施,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推动开发区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一、企业概况36家民营科技型企业中,国家级高新企业1家,省级高新企业10家,市级3家,区级11家。20XX年共创产值44.13亿元,占全区高新企业产值的4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4%,20XX年预计产值可达56.78亿元。这些企业大多建有自已的技术研发中心,其中省级中心7家,市级9家,区级8家。这其中既有锐意开拓、创新不断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面临市场压力或节能降耗压力须转型提升的企业;既有上亿规模的领军企业,也有不足千万元产值的新晋企业,是我区民营科技企业的缩影,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二、存在问题根据调查情况汇总分析,企业当前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四方面问题:1.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要素制约明显。区内民营企业大多过了原始积累期,也经历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与结构调整,一些行业主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卓有成效,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接下来就是大展拳脚、扩大生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但目前均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原有的厂房太小不适应如今的大规模生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的企业只能回绝部分订单,削减产量,或在外租场地(如强盛、固耐、正泰汽配等),这样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市场占有率缩小,企业发展空间狭窄,难以做大做强,鉴于目前温州及开发区土地成本高、土地政策紧、指标缺的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满足需求弥补缺口。2.原材料、劳动力、汇率等成本上涨,企业倍感压力。第1页共4页我区高新产业以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行业为主,涉及到电器、仪表、机械、化工类,所需原材料有贵重金属,如白银、铜、铝、钢材等,也有工程塑料、树脂等,这些原材料自20XX年起价格上升快,而企业产成品定价上升空间不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福达合金、威尔鹰、煌盛等)。20XX年新的《劳动法》实施,加强了员工社保、医保的保障力度,也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美元次贷危机等造成的汇率动荡以及出口贴息比例的调整也使部分出口企业应对不暇,遭受损失。3.技术人才缺乏,流动频繁。企业技术创新关键靠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温州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均是求大于供,供需失衡。呈现“千军不易得,―将更难求”的局面,这也导致企业同行业间人才的恶性竞争,互挖墙角,造成人才留不住或流动频繁现象。许多在外地人才市场淘来的“空降兵”,又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难以适应本土企业的要求;高薪聘请的学院派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市场感应能力不强,创新理念不同于温企的灵活多变,也难以生根发芽。4.政策关注度不高,企业管理欠规范。开发区许多企业家一贯以来低调务实、埋头苦干,多数“不等不靠不要”,不向政府开口,强调依靠自己独立创业,这既有积极自立的一面,也有相对信息缺失的一面。对于诸多的优惠政策,除税收政策外都是一知半解,或者充耳不闻;这里既有宣传的不到位,也有企业家自身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创新的进度。对管委会各部门举办的各类政策宣传贯彻与培训兴趣不大,有的仅派业务不对口的办公室人员去听听就算了,很少亲自参加。一昧着眼于市场、销售与生产,对管理层面的事大多得过且过,强调客观原因,没有痛下决心去整治、规范,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低效率,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三、办法举措1.加快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第2页共4页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开发区片丁山围垦区首期吹填4800平方米已完成,二期7000平方米吹填正在施工中,政策处理也同步加紧进行,按目标进度20XX年吹填完毕,20XX年开发完工可陆续供地,届时一批企业将落地民科基地,为开发区企业创新发展开辟了又一空间。而我区已列入市“创新强工”的10个项目将优先纳入安置,如调查中的固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