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XX县区农村低收入人口贫困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共XX县区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贫困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了解和掌握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贫困状况,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期由市委政研室和市扶贫办牵头,组织卫生、教育、计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业务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神木、清涧、XX县区、横山4县8个乡镇20多个村,采取入户走访、听取汇报、座谈研讨等形式,就我市农村低收入人口贫困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经济发展情况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榆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56.67亿元,增长18.3%,是“十五”末的5.5倍,比“十一五”规划目标800亿元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是2005年67亿元的5.8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5.5亿元,增长37.7%,是“十五”末的5.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先后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分别达到5113元和17545元,增长18.1%和23.9%,是“十五”末的2.9倍和2.8倍;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南六县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大幅提升。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头等大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改善农村贫困状况。“十一五”期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84亿元,其中,中省财政投资5.98亿元,市级财政扶贫资金2.86亿元。累计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28亿元。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发展。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建设重点村1950个,新修和拓宽维修乡村道路11579公里,建人畜饮水工程869处,扶持12万户发第1页共13页展产业,实施灶、圈、厕三改6.7万户,建设基本农田21万亩。搬迁贫困人口9657户4.55万人。二是扶持主导产业促发展。利用小额到户扶贫贷款、互助资金扶持3.2万户发展草、羊、枣、薯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贷款扶持企业176个。三是连片开发示范促发展。全市启动建设13个板块扶贫、连片开发示范区建设项目,项目区总面积2273平方公里,涉及215个村,14.8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6万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6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9000多万元,项目做到水、电、路、讯、产业、社会事业全覆盖,为全市扶贫开发走出了新路子。四是动员社会扶贫促发展。组织实施“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安排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1120个企业结对帮扶1205个低收入村,进一步拓宽了社会扶贫的领域。“十一五”以来,中省市县共1810个部门参与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捐物折资10.2亿元。五是组织劳务输出促发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户劳力52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技能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2.2万人。六是争取反贫困国际合作促发展。争取外资66.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45.98万元,同期汇率)。争取到世行五期扶贫项目,总投资1.67亿元。通过各类扶持措施,全市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十一五”期间脱贫60.6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9.9万人。在加强开发式扶贫的同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一是着力解决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全市农村低保从2004年全面启动,8年来,保障人数从3.5万人增加到40万人(其中临时救助15.2万人),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不足70元,经过7次提标,达到每人每年1600元。2010年底,全市共筹集农村低保资金34523.13万元,其中中省补助17809.13万元,市级财政配套9844万元,县区财政配套6870万元。保障资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XX县区按照“全方位、多角度、高标准、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民生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了城乡低保一体化新模式。全县首批1.8万人农村贫困户享受城市低保标准,保障标准由过去的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4380元,人均差补标准按城市低保的c类每人每月265元实施。第2页共13页二是着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我市新农合制度从2005年开始试点,到2007年覆盖全市12县区。目前,全市新农合参合率已由2007年的8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