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本工程对其周围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提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为本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6.1环境现状6.1.1生态环境概况6.1.1.1陆域(1)陆生植物复杂多样的生存环境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本地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自然植被中,主要自然林有20多种,裸子、被子植物等阔叶乔木树种152种,木本树种260多种,人工植被中,主要人工林、经济林有20种左右,农作物植被品种包括旱生、湿生种类共有近200个,城市绿地系统绿化树种有200多种,绿化树木以柳树、榆树、槐树等落叶树木为主。(2)陆生动物现有动物资源中,人工养殖的动物品种主要有鲫鱼、鲤鱼等鱼类;虾、蟹等甲壳类动物;牛、猪、鸡、鸭等家禽;野生动物品种有刺猬、蛇、黄鼠狼等动物;麻雀、白头翁等鸟类;蚯蚓、水蛭等环节类昆虫;蚂蚁、蝗虫、蜜蜂等节肢类动物。(3)水生植物分布在淡水水域环境中的植物包括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黑藻、狐尾藻等沉水水生植被和凤尾莲、浮萍等漂浮植物。主要水生植被群落近10种,共有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40余种。(4)水生动物长江上游江水带来的大量泥沙,为河口水生生物输送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和有机物、饵料,生物丰盛,各类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和滩涂湿地苇、草十分丰富,同时也是多种经济鱼类的索饵场、产卵场和越冬场。区域内鱼类约有132种,由淡水鱼、咸淡水鱼、海水鱼三类组成。本江段的主要珍稀物种幼白鳍豚、中华鲟和白鲟,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建设项目附近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需要特殊保护。6.1.1.2海域(1)滩涂滩涂地区属于淤进型海岸海涂生态系统,土壤类型为潮滩盐土,相应的生态类型为盐蒿滩、光滩、浮泥滩和板沙滩。滩涂动物主要有蟹类、泥螺和贝类等。滩涂植物以芦苇、盐蒿、苔藓和藻类等咸生品种为主。在盐分含量低的近海堤地区有芦苇和茅草,向外以苔藓和藻类等低盐类低等植物为主。距海堤3~4km外的部分滩涂地区有紫菜养殖区。(2)近海①浮游生物南通沿海浮游植物种类繁多,以适温、适盐范围较广的近岸低盐广布种和暖温带种为主,共有190种。浮游动物资料相当丰富,生物量总平均为长江口渔场226mg/m3,吕四渔场223mg/m3。浮游动物共有98种。②底栖生物南通沿海潮间带底栖动物主要为腔肠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及其它类。蕴藏量超过万吨的有文蛤、四角蛤蜊,其中尤以文蛤最多。近海底栖动物种类繁多,与潮间带动物生态群比较,多毛类的比例明显减少,甲壳动物的总数明显增多,尤以虾类更为明显。优势种有毛蚶、文蛤、纵肋织纹螺等15类。种类组成以广游览车低盐暖水性种类为主。沿岸水域(0~5m)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054g/m2,年平均密度为0.47g/m2,各季度的平均生物量变化在0.391~1.667g/m2之间。近海水域(5~25m)的平均生物量为0.19g/m2,密度为0.073g/m2,各季度的平均生物量变化在0.134~0.253g/m2之间。③游泳生物南通近海共有鱼类150种,其中软骨鱼类20种、硬骨鱼类130种。近海鱼类优势种有黄鲫、棘头梅童鱼、银鲳、刀鲚、带鱼、小黄鱼、鳓鱼、灰鲳、鲅鱼和海鳗等10多种。近海共有头足13种,其中除莱氏拟乌贼属外海性种外,其他12种均属浅海性或沿岸性种。海龟、海兽类主要有蠵龟、海豚等。6.1.2环境质量概况6.1.2.1海域环境接收站所在海域目前处于未开发状态,无工业污染源。根据近两年的监测资料,如东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如下:项目所在地近海水域水质良好,pH、DO、高锰酸盐指数、无机氮、非离子氨、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分别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三类标准。6.1.2.2陆域环境(1)水环境项目所在区域管线经过的河道中,漕河、环山河、黄昌河、东横河、九圩港、如泰运河水质有超标现象,其余河道均可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应标准要求。长江中心带水质满足II类标准要求,城市沿岸带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有一定超标。(2)大气环境接收站所在地的大气环境质量良好,SO2、NO2、TSP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