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少年儿童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的交往不断地提高,文明礼仪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与国格,而且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言语是否符合礼貌的要求,这对一个人在社会立身处世关系很大。所以,加强中小学的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公民道德一部份,也是学校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小培养,使中小学生在这一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就能得到良好的文明礼貌教育。十三、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要内容。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和谐社会的主题,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就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而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既要靠法治,也要靠道德。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文明礼仪应该说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明礼仪既包括国家交往当中正式的法定的一些礼仪,也包括我们民间约定俗成的礼仪、礼节、礼貌的一些习俗。既包括人们外化的言行举止方面的表现,也反映了人们内化的气质、风度。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典范。这个是我们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和普及文明礼仪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迫切需要,是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树立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创痛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大致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犹如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把小偷小摸当作是好玩,是非不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的,独身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严重,更有甚者,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教育不经常发展,礼仪更是无所谓。素质教育虽然以体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在农村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少有考虑,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已严重脱节。我校针对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十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古代,就提出了,人“不学礼,无以立”,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包括孔子、孟子在内的许多古代大教育家围绕礼仪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在当前,《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由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貌修养,要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与民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