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本校教師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報告96年3月14日報告人姓名蔡孟珍服務單位及職稱國文系教授時間會議地點95.9.20~95.9.25本校核定補助學術活動會議名稱2006年「中國‧撫州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中國‧遂昌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題目牡丹亭「聲腔說」述論談牡丹亭的科諢運用報告內容:一、參加會議經過2006年適逢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逝世390週年,大陸為隆重紀念,由國家文化部主導,特於江西撫州與浙江遂昌兩地接連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本人躬逢其盛,發表兩篇論文,參觀兩地「湯顯祖紀念館」,並各捐贈本人專著數種;晚會則觀賞當地新舊不同之戲劇、歌舞表演,留下深刻印象。二、參加會議心得1.出席國際會議,與世界各地研究湯顯祖戲曲、文學之學者相互切磋,獲益匪淺。2.湯顯祖紀念館之贈書儀式隆重,意義深長。3.撫州晚會見識江西省古老劇種之搬演,頗有文化活化石之感;遂昌全縣插滿「牡丹亭原創聖地」旗幟,並動員中小學師生近六百名參與民俗藝術暨晚會演出,場面極為壯觀。三、建議事項教師同時參加兩場國際學術會議,發表不同論文,所費心力物力較多,建議學校爾後可酌予調增補助費用。四、攜回資料1.《2006年中國‧撫州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2006年中國‧遂昌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魅力遂昌」DVD乙片論文精簡內容:《牡丹亭》「聲腔說」述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蔡孟珍提要《牡丹亭》一劇甫出,即因曲文格律備受訾議而改本蠭起,湯沈之爭,湯氏並憤而道出「拗折天下人嗓子」之語,而明中葉以降,傳奇劇本率以崑腔搬演為主流,議者以湯氏隸籍江西,對源自江蘇之崑曲格律能否確切掌握亦頗質疑,致學界對《牡丹亭》創作時所用聲腔之討論,引發諸多爭議。其中有主張為宜黃腔者,有主張崑腔者、海鹽腔者,或謂湯氏並非專為某腔而作者,由之益凸顯該問題之複雜與重要。本文擬概述《牡丹亭》「聲腔說」產生之因緣,並針對《牡丹亭》為弋陽、宜黃等腔而作之說法提出質疑,進而就萬曆前後曲壇聲腔之消長態勢,當時崑伶唱演《牡丹亭》之事實與海鹽、崑山譜腔規律之異同諸端予以辨析,舉證說明湯氏原作所用聲腔係由海鹽過渡到崑山之遷化歷程,從而探討戲曲創作、製譜乃至爨演所關涉之種種論題。壹、《牡丹亭》「聲腔說」產生之因緣千古逸才湯顯祖的《牡丹亭》一出,幾令《西廂》減價,「婉麗妖冶,語動刺骨」的詞采性靈,被王驥德譽為曲壇「射雕手」,更為呂天成《曲品》列為「上上品」。然而由於湯顯祖與當時格律派重臣沈璟壁壘分明,並曾留下「拗折天下人嗓子」的話柄,而《牡丹亭》本身也存在諸多不合律之處,明清曲家對它頗多非議,如沈璟曾有「不諧律呂」之暗諷,臧懋循譏其「音韻少諧」、「句字乖謬」,王驥德嫌其「賸字累語」,謂「臨川所詘者法耳」,沈德符嘆其「不諳曲譜,用韻多任意處」,黃圖珌詆其「調甚不工」,近代曲家吳梅究其失律處有「出宮犯調」、「任意加襯」、「句數妄意增減」等,訾議更趨細密。1事實上,就創作風格而言,「臨川近狂」那份浪漫不羈性格,使他標舉「意趣神色」遠遠超過格律,他既以「割蕉加梅」之冬景為俗,自然也不耐斤斤墨守平仄、加襯、字句數與宮調聯套等曲律。其種種「失律」現象,原與劇作之聲腔無涉;至於韻叶方面,湯氏繩繼高明《琵琶記》而採「戲文派」用韻,其遭「中原音韻派」批評,原是創作理念不同所致,實與《牡丹亭》之聲腔無關。如梁辰魚的《浣紗記》,眾所周知係為崑腔而編撰,其用韻即屬「戲文派」,鄭若庸《玉玦記》、張鳳翼《紅拂記》亦然;其他尊沈璟為領袖的「吳江派」崑腔劇作家與曲家如馮夢龍、汪廷訥、沈自晉、呂天成等則屬「中原音韻派」,兩派相互非難之焦點僅在劇作用韻,而與聲腔無涉2。明代曲家中,凌濛初、袁宏道與范文若三人對湯作之論評,最常被後人拿來當作湯顯祖創作聲腔之理論依據。事實上,凌濛初的《譚曲雜劄》說湯氏「未嘗不自知,祇以才足以逞1明代以降曲家如沈自晉、馮夢龍、凌濛初、葉堂、李調元、范文若、張大復、張琦、沈寵綏、萬樹、王季烈等亦有類似訾評,茲不贅述。2有關明代曲韻「中原音韻派」與「戲文派」之消長,詳參拙著《曲韻與舞臺唱唸》頁15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