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峰与数字预失真原理及其运用序号主要修订内容编者/修订日期版本123456789目录第一章:数字预失真原理及其运用1功放线性化技术的引入射频功率放大器(PowerAmplifier,以下简称PA)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瓶颈。它的基本功能是按一定的性能要求将信号放大到一定的功率。由于在大功率状态下工作,它消耗了系统的大部分功率,因此,整个系统的效率主要由PA发射信号时的效率决定。在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NMT),由于采用了恒定包络的调制方式,故没有严格的线性度的要求,所以可以采用高效率的PA,即使这样,也有85%的系统功率消耗在PA上(指在最大功率状态下);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中,采用了时分双工,并仍然采用了恒定包络调制,由于存在突发时隙功率渐升/降(PowerRamping)的问题,对线性度的要求稍高,这会稍微损失一点效率,但是考虑到PA只在八分之一的时间内是处于工作状态的,因此,PA效率对整机效率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了;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以下简称3G,包括W-CDMA,cdma2000等)中,为了提高频谱效率,采用了复杂的线性调制方式,由于其幅度也携带信息,因此需要线性放大,另外,在3G系统中通常采用的是连续发射(指频分双工系统),所以PA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就显得特别重要。从PA的角度来看,现代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的困难来自频谱效率的要求,高的频谱效率要求有高的线性度。现代RFPA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在保持一个合适的功率效率的同时改善放大器的线性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优化PA本身的设计,即内部的线性化技术(InternalLinearization)以外,研究者还广泛采取前馈、预失真与反馈等外部线性化技术(ExternalLinearization)。由此各种PA的线性化技术因应而生。概括而言,PA的线性化技术引入历程如下图所示,另外无论线性化技术的方法有多少种,目的无外乎以下两个:1:改善信号的带内(EVM)和带外(ACPR)的性能;2:提高PA的效率,从而降低系统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高速的数据传输要求(3G)、有限的频谱更加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采用了频谱利用率较高的BPSK、QPSK等调制方式产生有较大峰均比(PAR)的非恒包络调制信号致使功放PA工作在非线性区,使信号失真,影响信号性能带内:信号之间相互干扰带外:频谱再生,对相邻信道干扰(ACPR)要求:功放线性化功放线性化常用手段:回退信号峰均比PAR高,回退量很大,效率极低基站运营成本增加、手持设备电池寿命变短等低回退量功放的使用:非线性的产生(ACPR)ACPR(非线性)和效率的折中改善迫切要求线性化功放:在不明显降低功放效率的情况下,使功放具备良好的线性度,减少失真。市场需求与技术演进各种PA线性化技术因应而生图PA线性化技术的引入历程2射频功放非线性失真的表征如果一个系统的输出是输入的非线性函数,则认为这个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可以有很多方法来表征一个非线性系统,最常用的有:多项式模型;AM-AM&AM-PM转换模型;ACPR与EVM;Volterra模型等等。2.1射频功放中的三类失真通常,A类与AB类放大器中存在着以下三类失真:第一类,也是“最简单”的幅度失真,就是放大器的增益压缩现象,即AM-AM失真,可以采用非线性的多项式模型来表征放大器的这种特性;第二类,是放大器的相位失真,即AM-PM失真,可以采用贝塞尔函数或三角函数来表征这种失真,下面的AM-AM&AM-PM模型将描述这类失真;以上两种失真都是针对放大器在单一频点或窄带时的非线性行为,如果放大器工作在宽带下,单独用AM-AM和AM-PM失真便不足以描述放大器的全部失真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计入以下两类非线性失真:第三类,由放大器的热学和电学记忆效应引起的失真即电学记忆效应和热学记忆效应。2.2多项式系统模型在多项式系统模型中,设用下式来描述放大器的非线性:332210xaxaxaay(1)设输入信号(双音信号ω1<ω2)为:)cos()cos(21tAtAx(2)则输出信号为:tAaAaaDC)cos()(:2122220tAatAaAatAaAatAa)2cos(43cos)49(cos)49()2cos(43:),(123323311331213321tAatAatAa2221222122212cos21)cos(2cos21:)2,2(tAatAatAatAa23312332133133213cos41)2cos(43)2cos(433cos41:)3,3(其频谱(功率谱)如下图所示:在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