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一)(2008-12-3006:30:21)标签:教育如果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大学生就业时在地域上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不包括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一线城市,主要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二线城市,包括各省会城市及青岛、大连、苏州等经济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其余中小城市,如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基层,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与农村。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时的思路都是尽量去一线城市,实在不行就去二线城市,山穷水尽了再考虑离家较近的中小城市与基层。是不是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比其余中小城市必然更适合就业呢?答案固然是否定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对某些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劣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但是它的某些特质可能正好是一些大学生所需要的。我们不妨将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简单的对比:一、工作机会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比中小城市要多得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曰行业齐全,二曰企业众多。有一些行业在一线城市可能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小城市却还没有起步。比如我曾从事过的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ServiceProvider,简称为SP业),当京沪穗深四个地方的SP企业早已发展壮大,部分企业甚至已经登陆了纳斯达克,杭州、长沙等地的小SP才开始起步。又比如一些新兴的职业,诸如婚姻咨询师、会展策划师之类,在大城市已经存在不小的市场需求,而在中小城市恐怕还需假以时日。就同一个行业的企业数量而言,一线城市往往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就拿房地产来说,北京现有房地产开发商近4000家,其中真正有开发实力的有近500家。而成都的1000余家房地产开发商中,能正常进行开发活动的不足百家。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部分行业领域,受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中小城市反而领先于大城市,甚至可能边远地区领先于经济发达地区。比如,长沙的经济水平远不如上海、广州,但其电视传媒业却比这些地区发达得多;采矿、畜牧、森林等产业的中心注定在矿山、草原等地,而不可能是在深圳、上海的某栋写字楼里。很多人都认为在大城市求职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同等能力水平的人在中小城市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事业起点。据我所知,这恐怕是一个想当然的思想误区。大城市虽然汇聚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但因为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非常多,求职者找到合适工作的概率反而更高一些。在前程无忧招聘网上,我搜索了一下含有关键词“经理”的职位,发现北京一天之内发布的职位有10645个,而南昌仅有49个。通过抽样分析,以“销售经理”一职为例,北京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人数为193人,而南昌的申请人数为219人。从数据上来看,在南昌求职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北京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当年在长沙求职的时候,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在某些时候连尊严都顾不上了,到头来仍然是“所谓工作,在水何方”。后来到了深圳,仅用一张A4纸就找到了工作,此后准备跳槽的时候也颇为顺利。前段时间陆续有几个朋友从深圳、佛山等地辞职回内地发展,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因为在内地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无一例外地又回到珠三角来了。二、人才环境从广义上来说,人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的是影响人才发展的有形的硬件条件,主要包括生态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水准等;软环境则指影响人才发展的无形的软件条件,主要包括体制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鉴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基础设施、经济水平等方面高下立判,我只想从择人标准、再学习环境和创业环境三个方面略谈一二。就择人标准而言,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用人单位之间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从整体上来说,私企、外企的择人标准比国企、事业单位宽松,大城市的择人标准比中小城市宽松。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普遍比较务实,更注重应聘者的真才实学和工作经历,而内地的不少用人单位往往喜欢纠缠于求职者的学校、专业、学历等因素,不能真正用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来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我大学毕业前后在长沙求职时,因为专业是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