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服务促进外资企业发展净化环境提升外贸出口总额——西华县强力打造企业服务年活动(2010年12月12日)近年来,西华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五靠”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抓住产业转移机遇,采取得力措施,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化解金融危机对企业负面影响的同时,确保了全县外贸出口平稳快速增长。2010年1-11月外贸出口957万美元,预计“十一五”累计完成3600万美元,年递增20%;实际利用外资1-11月完成857万美元,预计“十一五”累计完成3550万美元,年递增30%。对外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领导重视,着力为企业建设搭建平台西华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意识,坚持以服务企业为主线,以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为重点,着力为企业建设搭建平台;以提高效能为重点,健全规范行政审批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服务措施,增强企业发展能力。西华凯鸿鞋业是由SAMOA(萨摩亚)瑞联国际有限公司在大陆投资的一家台商独资企业。该项目签约后,为确保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县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一是成立了由一名副县长任组长的西华县凯鸿鞋业项目建设指挥部,明确县商务局为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凯鸿鞋业全程跟踪服务。二是积极推行“一个项目、一套政策、一班人马、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优先保证在土地供应、项目准入、环保评估等环节的审批立项,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为凯鸿鞋业办理各种相关手续。三是县主要领导、主管副县长带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到凯鸿鞋业现场办公,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用电、用工及职工住宿安置等问题。四是按照工业园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凯鸿鞋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并为该企业建造厂房等基础设施,确保“四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和场地平整。由于领导重视,统筹谋划得力,该企业从建厂到投产仅用3个月的时间,并与当年实现出口创汇420万美元的佳绩,创造了该县工业发展的新纪录。二、强化服务,着力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西华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企业保姆式的服务,打动着外资企业老板的心,使他们决心在西华这片热土上长期发展,并利用自已掌握客户信息资源,积极引荐同行来西华投资,拉长了相关产业链,推动了行业发展,促进了我县工业经济的繁荣。1、动员机关干部到企业务工。西华凯鸿鞋业开工生产初期,厂区内没有配套设施、没有绿化,到处凹凸不平,当时与美国一家公司签约了供货合同,面临客商来厂验资的紧张形势,台商老板束手无策。西华县商务局主动请缨,动员全体机关人员到凯鸿义务劳动,加班加点硬化通道,绿化厂区,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企业形象。(在局领导的亲自领导下,一干就是七天,顶着炎炎烈日,同志们不怕苦不怕累,不顾脏水泥泞,鞋磨破了,手打泡了,谁也没有怨言。看到领导们湿透的衣服和顾不着拭去的满脸汗珠,同志们干的更有劲了。西华凯鸿鞋业从建厂到开工生产象这样集体劳动先后三次,累计出义务工800多人次。他们用行动、用真心感动着凯鸿,凯鸿也以紧张有序的生产和不断增长的外贸出口回报着西华,2008年以来,外贸出口连年以20%的速度递增,出口总额稳居在全市同行业前列。)2、切实解决鞋业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问题。一是积极帮助企业招工。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全县重点企业招工工作的通知》,成立服务重点企业招工领导小组,针对用工需求,制定招工计划,把招工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办事处,落实到村组,明确到个人。二是为保证凯鸿鞋业用工需求,根据“三秋”季节工人较少的实际及企业定单任务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县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商务局、发改委、工信局三部门抽调机干部职工100多人到企业一线务工近一个月,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三是举行招聘会。在县政府指导下,由劳动、工信等部门组织“春风行动”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现场发放招工信息和农民工服务手册3000多份,帮助凯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