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就业形势趋好工资水平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市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就业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结构逐渐优化,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全市的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直辖11年来我市GDP保持了平均每年10.7%的增速,经济扩张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就业。全市从业人员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城镇就业压力减缓。1985-2007年全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1-4.1%之间,城镇就业形势较为平稳。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我市城乡从业人员达1620.86万人,比1985年增加188.83万人,增长13.2%。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663.65万人,比1985年增加394.28万人,增长146.4%,平均每年增长4.2%。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城乡结构——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由于我市大农村,大城镇的典型二元经济格局,导致我市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长期偏大。1985年,城镇从业人员仅有269.3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8%,绝大部分从业人员在乡村就业。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2007年,城镇从业人员达到663.6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达40.9%,城镇从业人员比1985年增加1.5倍,比重上升22.1个百分点。(二)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各种联营、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从无到有,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施,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长期形成的“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的择业观念逐渐转变。到2007年,全市1620.86万从业人员中,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964.3万人,占59.5%,与1996年相比下降2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中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拥有从业人员97.02万人,占6.0%;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559.54万人,占34.5%,分别比1996年提高5.3和18.2个百分点。我市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新就业格局。(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就业规模迅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将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等基础设施。就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753.67万人,占46.5%,与1985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288.55万人,所占比重下降了2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325.99万人,占20.1%,与198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了102.62万人,所占比重上升了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41.20万人,占33.4%,与198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了374.76万人,所占比重上升了2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我市形成了一、三、二的就业格局。图一:1985-2007年重庆市分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职工平均工资显著增长2007年,我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3098元,与1978年的632元相比,增加22466元,增长36.5倍,年均增长13.2%。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的因素,实际增长6.3倍,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6%。一、我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几个阶段改革开放30年,我市职工平均工资变化大体经历了平稳增长,高速增长,波动增长,快速增长4个阶段。(一)平稳增长阶段(1978年至1984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0.010.020.030.040.050.06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