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课题的实施方案(1)加强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胡锦涛总书记“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指示精神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一)总体目标通过养成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友好交往和善于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和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为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具体任务1、幼儿阶段。主要培养孩子基本安全意识、基本的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初步具有卫生意识和文明礼貌意识,激发孩子对生活和知识的兴趣。2、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极强,学校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重点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初步懂得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要培养他们诚实、守信、活泼、开朗的良好品质。三、实施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第1页共8页(一)科学性原则。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分层次、有目的,通过较长时期的训练而逐步达到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方法好、效果佳,避免形式主义。(二)循序渐进原则。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一般要经过被动、主1动到自动的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也就形成了习惯。对学生来说,某些行为习惯可以从学习和模仿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再从主动转化为自动,在注重良好习惯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三)主体性原则。在行为习惯养成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才能使他们的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要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学生,切忌简单粗暴。(四)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恰到好处地进行个性化教育。(五)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还要重视家庭、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要注重学生的自觉实践和自主参与,在实践中进行行为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行为实践活动中逐渐加强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小学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一)生活习惯养成教育1、生活严谨①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生活有规律,学习、休息、娱乐第2页共8页有合理安排;②按时到校,按时归家;③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④不进营业性网吧、游戏厅等场所。2、办事规范①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②办事有条理,做事有效率,统筹安排,轻快利落。3、举止文明①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披发,不烫发不染发;②不留长指甲,不穿奇装异服,公共场所不穿拖鞋背心;③不打架骂娘,不说脏话痞话;④遵守公共场所规则;⑤尊老爱幼,讲文明礼貌。4、勤俭节约①爱护书本、用具,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块橡皮、每一支铅笔;②爱护桌椅、门窗等物,爱护校园内一草一木;③爱惜粮食,不挑食,不偏食零食,不暴饮暴食,不随便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