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策略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措施摘要学前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学前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个体发展而言,德育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在学前教育中不断加强德育工作,切实培养出具有一定德育素养的幼儿。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开展了德育教育,但教育效果很难让人满意,这一现状与幼儿的学习能力、心理特征有着直接联系。笔者认为,通过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很难起到提升幼儿德育教育水平的效果。而通过在学前教育中引入德育教育策略,能够切实提升幼儿德育教育质量。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进行激励教育定义和分类的阐述,继而对幼儿德育工作中激励教学法的作用进行梳理,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中德育工作激励策略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教学方法,为激励策略更好地发挥作用、切实提升学前教育德育教育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关键字:幼儿教育激励策略德育教育教学方法一、绪论(一)激励的含义所谓激励,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通常是指激发人的进取心、积极性,是一种富有正能量的词汇。在心理学领域,激励是专用的术语,专指对于人的心理、思想具有持续刺激效果的正向因素。组织学领域将激励视为具有导向、激励的一种行为学因素。不同学术领域对激励的定义有所区别,但均认为激励是一种具有强烈指向性的一种外在刺激因素,通过调动激励对象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达到既定的行为目的。从教育学领域讲,激励是一种鼓励、刺激因素,是指采用一定诱因激发个体内在动机的过程。(二)激励的类型幼儿园德育工作要引入激励原理,激发和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成为幼儿创新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提升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学前教育中激励教学的方法应用是相对常见的,如通过语音激励、榜样激励,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在幼儿教育领域,常见的激励类型可分为理想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竞赛激励四种类型。1.理想激励所谓理想激励,是指通过树立美好的理想来驱动个体朝着既定方向努力。对于幼儿教育而言,通过实施理想激励,可以让幼儿产生对未来的预期,从而树立学习、工作的目标或准则,并约束自身的行为,为达成理想树立行为框架。因此,理想激励是一种行为导向的激励形式。2.榜样激励“见贤思齐”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适用,通过设定榜样,能够让幼儿主动学习其他优秀的同学或者教师的行为,不断修正自身错误的行为。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设定榜样后,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心理,从而促进幼儿不断进步。3.情感激励幼儿阶段具有相对敏感的内心,对外部情感的反应也十分明显。因此,通过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是情感激励的重要方式。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继而会积极学习,更好地表现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以回报老师或者家长的情感期许。4.竞赛激励竞赛激励是指通过制定规则来形成竞赛,利用幼儿的好胜心理来达到锻炼幼儿、提升幼儿能力的教育目的。在德育教育中,幼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设定目标等方式来不断激励幼儿,达到促进幼儿进步的教学目标。二、学前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中激励策略的作用(一)达到更佳的德育效果相对于小学、初中学生而言,幼儿的自制性相对较差,幼教老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约束性措施,很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进而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幼儿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建立幼儿与幼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德育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开展的德育教育很难达到既定的效果,这也是困扰诸多学前教师的一大难题。而借助激励策略,能够让幼教与幼儿深度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信任关系,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通过多种举措激发幼儿遵守园规帮助他人,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更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激励策略引入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学前教育的德育教育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一种教育方法。(二)促进师幼关系的和谐教育部为了切实保障学前教育质量,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针对幼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