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百年香港,谁主品牌沉浮?(上)《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十一期,2000-11-30,作者:乔远生不过半年前,如果有企业在媒体上宣称要“国际化”,难免就会招来是否炒作的质疑现在不会了。随着WTO的一步步到来,我们越来越明白,国际化实在是中国企业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或许明天一觉醒来,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已经成了不得不和国际企业拼抢的市场了。对国人而言,许多国际企业和他们的产品,还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老外先声夺人靠的是什么?品牌。进入WTO之后,相信国际企业会在市场上给我们上更多、也更生动的品牌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现成的答案或许没有,但百年来,在香港这块中国最早走入市场经济的土地上,本土品牌的成败与沉浮,应该可以给我们几多借鉴、教训和沉思。百年香江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历经150年风云变幻的香港奇迹的诞生,就是一部无数品牌沉浮历史的记载。21世纪的香港经济巨轮驶向哪里?栖息于此的本土品牌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HongKong”这个品牌能不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海洋中?我们期望着从香港品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它前进的航程。香港制造业,一个没有自己品牌的行业香港被称为“万象之都”、“购物天堂”,更多地还是诉诸于它的娱乐消费形态、发达的商业分布。的确,香港自由贸易港的天然优势赋予了她可以汇聚天下品牌的便利,香港自身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和文化根基,注定了香港只能消费万国品牌却无力创造品牌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全世界各地,随处都可以看到或买到MADEINHONGKONG的产品,但很少见到香港创立的产品品牌。这是由香港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香港发展自由经济由来已久,制造业曾经是香港的经济支柱产业,并且紧跟世界潮流,不断推出新的商品:60年代生产假发、塑料花;70年代是劳动布服装、电子表、电子计算机;80年代则转为生产微型电脑、电子游戏机等。另外,成衣、玩具、首饰、手表和电子产品为香港主要生产和出口的产品。由于制造业在总体态势上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它主要依赖定单按照OEM的方式从事加工制作,替欧美品牌加工生产,如美国的POLO、意大利的班尼顿、法国的ELLE等,都是通过香港设在中国大陆各地的生产企业制造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衣、电子、纺织和钟表已经成为香港四个出口额最大的轻工业部门,但是并没有像其他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品牌体系。虽然80年代中后期也有一部分本土企业尝试将产品以非包销形式出口,尝试创造自己的品牌(如彩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星集团曾在1985年在美国成功推出了“椰菜娃娃”玩具,之后又推出会说话的娃娃CRICKET系列玩具,并以公司的品牌在国际市场销售,此外像李锦记、汇丰等本土品牌也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和发展历史)但由于香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自然资源短缺和狭小的市场发展空间,个别企业创立的品牌还不具规模,整个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从资产和美学方面审视品牌的机制,因此,在香港是有商号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建立品牌会因业务或投资的种种理由而被忽视掉。回顾香港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发展轨迹,最早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转口贸易,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大量资本流入制造业,从而推动经济结构向工业化转型。但由于经济由贸易转向工业的基础薄弱,香港的制造业实质上是加工贸易型,其工业发展大多停留在加工和简单的消费品生产,从规模和产品品质方面都无法在短期奠定创造品牌的基础。从70年代开始,由于受世界石油危机冲击的影响,香港经济开始步入多元化发展的新轨道,形成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齐头并进的经济格局。这一时期是香港经济开始腾飞的阶段,各个行业同时发展,以金融、旅游为代表的香港经济的新崛起,为以后香港在服务业建立强势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沿海地区廉价劳动力和土地吸引香港工业大批北上,建立了大量加工出口的生产基地。虽然80年代末以来也有类似“金利来”“佐丹奴”这样的诸多品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