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认识信息技术一、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与信息社会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全部来由农村,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缺乏,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或开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导致多数学生基本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所以升到初中,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基本等于零,所以得从零基础开始,慢慢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与信息社会。(2)正确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息。(3)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相关性和安全性。(2)培养合理运用信息的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2)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课时安排】用1个课时完成。【教学策略】主要运用生活案例、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教学准备】教材以外的生活中的信息【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实例。例如,每天电台中广播的天气预报;每位同学的名字、身高、体重;每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电视节目预告;各种新闻、消息等。2.从学生的实例中引出信息和信息社会。说明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3.信息、信息载体和信息源的区分。教师提出“书、电视机是否是信息”的疑问,请学生讨论辨析,最后说明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抽象,而知识是信息的高级组织形式。4.介绍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通过人体对事物的感应过程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5.课堂小节。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课后反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节,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经过第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技术(2)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2.过程与方法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新技术(例如:传感、微电子、通信等)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难点: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举例子、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教学准备】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教学过程】1.复习信息处理的过程。2.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3.强调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说明信息技术包含的3个技术。4.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5.请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教师来总结归纳。6.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7.举例说明多媒体技术、机器人技术、蓝牙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请学生讨论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8.课堂小节。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课后反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解,增强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信心。三、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节,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的相关知识。【学情分析】经过前两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