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4年度知识竞赛参考资料第一部分:郑和航海知识一、郑和生平事迹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诞生在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有名望的家庭。根据郑和父亲的《马公墓志铭》、《郑和世系家谱》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郑和远祖是西域人,宋朝时迁入中原。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去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或朝圣者)。郑和出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军攻占云南,战乱中郑和被俘阉后随傅友德征战多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郑和随军到了燕王府,成了燕王的近侍。由于“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深得燕王的信任。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也称惠宗),年号建文,故又称建文帝。对此诸王多有不服,诸王中燕王实力最大。建文帝为巩固中央皇权,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削了一些藩王,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难”为由,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起兵发难,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年号永乐。1403年为永乐元年,史称明成祖,又称永乐帝。“靖难之役”中的郑村坝(在北平东南)一仗,是关键一战。在该战役中,郑和建立军功。永乐二年正月初一(1404年2月11日),朱棣赐他姓“郑”,自此,改原名“马和”为“郑和”。同时又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正四品)。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强调“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明帝国在东南亚和海外国家的威望,沟通国际贸易、促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于永乐三年(1405年)任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并六次派他下西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病死,其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仁宗下令下西洋的船队全部停止活动。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明仁宗命郑和任“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官兵守卫南京。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去世。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改年号为“宣德”。明宣宗看到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海外诸国与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外藩贡使多不至”。为扭转这种局面,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年1月),又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在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七次下西洋的实践,证明了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统帅。这位海之骄子,殉职于他热爱的航海事业。郑和墓在南京城外牛首山。郑和因无子立其兄马文铭之子为嫡,名赐,字恩来。二、郑和七下西洋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远、历时久、船舶数量多、吨位大、船员众多、组织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影响深远,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而哥伦布船队只有3艘帆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不到250吨,共有水手约88名;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而达.伽马船队只有4艘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20吨,船员约160人;比麦哲伦1519年开始环球航行要早114年,麦哲伦船队共有5艘船,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30吨。郑和七次下西洋航经的主要国家、地区和来往日期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他与王景弘率领这支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开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