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序列前篇2006年考研政治高分指南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部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五部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部分形式与政策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篇2003~2005年试题解析一、2003年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的一个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既然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因此D就是正确选项,其他A、B、C三项是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的三方面的对立。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中的一个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观点的记忆,直接选C。(二)多项选择题1、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ABCE)解析: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中矛盾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分析史伯一段话的辩证法思想。矛盾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命题组出这一试题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的表现,又具有现实的意义与背景。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段深寓哲理的很精彩的话,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发展趋势的主张,既是深寓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又是对“和实生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应当说命题者匠心独运。此题之难,在于古汉语是否读懂。“和实生物”这段话出自《国语·郑语》一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同的事物在一起相互作用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由此来逐项审定,就可以得出A、B、C、E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而D是错误观点,如果因为一方克服了另一方,那就只有一方,还有什么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或对立面的统一呢?所以D不是辩证法思想。假如考生没有完全读懂命题,就按正确观点即只要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就选,不符合辩证法的就不选同样可以回答正确。2、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BCDE)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一定是参与者,参与者不一定都是创造者。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又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