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品读诗人的形象。【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教学难点】品读诗人的形象。【课文导入】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品读诗人的形象。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2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2.背景透视:《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三、预习反馈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听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3(三)翻译课文1.(1)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注释:前:过去。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后世。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3)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五、精读品味“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六、研读探究【难点探究】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答案】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4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全篇前后句子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八、拓展延伸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九、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5(二)望岳【教学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3.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课文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