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证合一”改革自查情况“多证合一”改革自查情况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根据县政府和省市工商局的部署,扎实推动“多证合一”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一、工作亮点1.减证便民激发了创业活力。在市场主体“五证合一”、“两证整合”基础上,动态推动,再整合交通运输、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商务、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体育、煤炭工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国际贸易促进等11个部门的26项涉企证照,实现“三十一证合一”。XX年10月10日,我县首张“三十一证合一”的营业执照,标志着我县“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实施。自XX年10月10日启动改革以来,截至2024年8月10日,平原县累计办理“多证合一”营业执照5530户,其中,各类企业189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68户、个体工商户6081户。2、流程更加简化,服务效率更高。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模式,由工商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市场主体不再向被整合证照的部门递交任何材料。改革后,办照时间从原来最少需要45个法定工作日缩减为1至3个法定工作日内办结,服务效能大幅提高。3.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加强。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中心”与省政府信息共享协作监管平台联通,工商部门依托交换中心将登记信息推送至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认领后及时开展协同监管,形成监管合力。二、存在的问题1.改革认识不统一。近年来,随着企业“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三证整合”改革向“多证合一”改革推动,商事制度改革迈出的步伐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强。改革过程中,工商部门切实发挥了改革“先手棋”和“排头兵”作用,但是相关部门却跟不上改革的步调,认识上也存在偏差,认为商事改革乃工商一家牵头之事,相关部门只负责备案,改革事项与其关联度不高。为此,相关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第1页共5页观望等待、被动推动的状态,导致改革压力与矛盾集中到基层工商登记窗口。2.改革配套不同步。一是“准入不准营”问题依旧存在。目前,“多证合一”改革都是将涉企经营许可改为备案制,进一步整合到一张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上。从表面上看,被整合的事项越多,市场主体准入的门槛也越低,但是“多证合一”还存在诸多未被整合的事项,特别是其余在取得营业执照后依法需经许可审批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的涉企审批事项,这类事项依旧较多,从实践看,一定程度上导致“准入不准营”。二是经营范围核定面临新情况。随着经济社会进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新消费需求,新型业态、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由此带来企业注册登记时经营范围更加灵活多样。“多证合一”改革后,目前,工商部门核定企业经营范围时,依照现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无法准确核定经营范围。比如: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适应消费者需求,房地产按揭贷款代理服务应运而生。在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无法核定企业经营范围的情况下,实行变通做法,核定为房地产中介服务。由于经营范围分类核定不准确,既会影响企业经营进展,也为上级机关了解掌握新经济业态进展情况带来困难。3.信息交换不协调。目前,“多证合一”改革主要通过“交换中心”与省政府信息共享协作监管平台联通,使工商登记环节与其他环节的登记数据信息进行衔接、交换、共享。根据惯例,县局工商部门当天形成的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等登记信息,自动上传至省级交换平台,省级平台再推送到省直相关部门,再由省直相关部门根据情况下发至各地各部门。但是据多家企业反映,部门间数据交换和共享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工商登记完成后数十日后,当地税务部门仍然不能接收到省级业务部门推送的登记信息,企业如要办理税务事项又需到工商部门查询打印企业基本信息,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导致企业多跑路。4.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实行“多证合一”改革,明确了职责法定、依法监管的要求,明确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及时认领工商登记信息,加强协同监管。然而,有些部门认领不及时,没有真正履行事中事后监管职责。这就第2页共5页为“多证合一”后工商与行业主管部门、行政审批部门之间的“证照”衔接,造成新的监管“真空”,容易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