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教案教学资源开发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开发,一些矿产资源已面临着枯竭。本课是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与我们的关系,使同学认识到科学在不断进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人类对岩石和矿物的开采活动,导致矿物资源的日益枯竭。首先出示一组图片让同学认识到矿产资源正在不断的开采,并真实地出示了开采后留下的一片废墟,让人感到心酸。接着教材中又提供了部分矿物资源的枯竭时间表(铁矿21世纪中叶银、锌、汞、铅、硫20-30年),使同学认识到:矿物资源在不断地减少,是不可再生资源,今日多用一点,多开采一些,就减少一些,我们的子孙也就少用一些,从“二、三十年”中感到一种危机感,引起思想上的震憾,假如我们再不节约使用,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将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第二部分:同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作为同学,我们能为矿物资源的保护做些什么呢?引发同学的深思,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调查和了解岩石和矿物与我们的关系;●能够查阅并搜集有关新型能源的资料。知识与技能●知道人类的开采活动给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正反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人类在进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我们应该合理使用矿物资源,开发新能源。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岩石矿物的开采图片、部分资源枯竭时间表、风能、生物能、潮汐发电、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的图片。2.同学准备:搜集有关新型能源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设计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岩石与矿物的用途1.讲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岩石的特征,还学习了矿物的性质,人们掌握了它们的特点,便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岩石与矿物有哪些作用呢?2.同学联系生活谈谈岩石与矿物的作用。【评析】建构主义认为:同学在入学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一些问题的直接的看法。科学课上,就是要充分调动同学的已知经验,并将科学课上所教学的内容和同学的已知经验融合在一起,真正地形成同学自己的东西。同学在生活中会接触到许多有关岩石与矿物用途方面的知识,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带到科学课中来,这叫从生活中来,或叫做“源于生活”,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实验,把这些现象加以解释再将所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叫到生活中去,又叫做“高于生活”,科学课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二、介绍岩石、矿物的开采,引发同学认识到有些矿物资源面临枯竭1.提问:既然岩石与矿物有这么多的用途,那它们是怎么被开采出来的呢?引导同学从铁矿石的开采谈谈矿物的开采方式,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再补充一些矿物的开采方式,如淘金。2.做模拟开采活动(1)老师介绍:硬币代表要开采的矿物资源,这些矿物资源现在分布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给你们两分钟时间,看谁开采的矿物资源多,时间由老师把握。开采时要注意安全。【说明】课前将40枚硬币藏到教室各个角落,其中一部分硬币藏到同学不容易发觉的地方。(2)同学分组活动、汇报、老师记录。(3)老师讲述:假如再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还能采到这么多矿物吗?(4)同学继续分组活动、汇报。(5)讲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被你们开采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6)同学观察后发表意见。【评析】新奇事物对同学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而开采活动既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利用硬币代表矿产资源,既方便操作,又能悟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同学从中发觉矿产资源的枯竭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精心创设情景,给同学留下刻骨铭心的体验,从而引发同学对环境的深切关注。3.讲述:我们的体验活动与人类的开采活动基本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矿物资源但开采的越多,环境被破坏得越严重,这说明保护环境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4.提问:第一次开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