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第三篇西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无论是资产阶级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还是管理学家如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经济人",即工人追求的只是高.Y-资,企业主追求的只是高利润。由于企业纯收益在工资和利润的分配上有矛盾,工人同企业主经常发生冲突,工人或者采取"磨洋工"的办法,或者采取罢工手段进行反抗,而企业主则采用各种手段对工人进行压制,致使劳资关系紧张。而且,管理又没有科学的依据,只是凭经验办事,这些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此,古典管理理论认为。解决的办法是严格地用科学方法和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制度,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具,严格地照章执行,通过这种办法来提高生产率;法约尔则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推行一套科学的制度和方法,提出了一套管理理论和管理原则;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则是有关科学地进行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科学性、精密性和纪律性,把工人主要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对人的因素关注较少。古典管理理论虽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有其长处,但难以解决涉及工人心理方面的众多矛盾。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科学管理理论弊端日显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行为科学的产生以梅奥等人所进行的霍桑实验为标志,其理论有前、后期之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的论述.关心的是职工的社会需要的满足;后期的行为科学则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论述,关心的是职工在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第六章行为科学的产生及人际关系理论我们时代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它成功地一个接一个地摧毁了社会内在的固有联系,但却没有能够建立起任何可以作为替代的新东西......现代文明要求工业化的水平越高,社会的组织程度也越高。--梅奥第一节行为科学和梅奥的霍桑实验(一)行为科学的兴起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被正式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讨论有无可能利用现成的科学知识,来发展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理论。经过与会者的讨论,认同了这种可能性。于是,就有了关于行为科学的命名。行为科学的产生,既反映了社会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新形势下控制和管理工人的需要。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工人日益觉醒,工会组织日益发展,工人组织起来对雇主进行反抗和斗争;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周期性危机的加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由此应运而生。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要求,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许多行为科学家是人道主义者,重视人力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工人阶级和社会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总的来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不重视的。原始共产社会的战俘,如果不被战胜者吸收作为平等的成员,一般是杀掉了事,并没有被当作一种资源。奴隶主和封建主关心的是尽快地从劳动者身上榨取最大的剩余劳动,而不顾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也很少关心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这是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和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这种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资本家把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尽量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工人的劳动日不仅突破了道德的界限,而且超过了纯自然的生理界限,以致劳动力本身只能在萎缩的形态下再生产。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等著作对此均有详尽的描述。美国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话,"一匹马要值二百美元,招一个工人每天只需五角美金"。可见当时并没有把人力作为一种值得重视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致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泰罗等人的科学管理运动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有一定的贡献。但它主要侧重在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方面,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