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回采项目部经理事迹材料——孙村煤矿回采项目部经理郑兴博事迹材料他是肩负改革重任的“排头兵”,身兼三职却又游刃有余;他是主导系统优化的“指挥官”,灵活机智却又冷静沉着;他是破除进展阻力的“实干家”,能钻善研却又坚韧干练;他是矿井创新创效的“践行者”,勤俭持家却又从不吝啬……他用进展的眼光看世界,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了工作中风风雨雨,完成了在很多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就是孙村煤矿原机关生产部室主任、现任回采项目部经理郑兴博,一个敢打敢拼、敢作敢当的钢铁硬汉。一次整合掌管3个大部室熟悉郑兴博的人都知道,他原本是地质专业出身,最初曾在地测部、基层区队等多个岗位任职,但最让他声名远播的还是近几年来伴随着煤炭经济下行,企业推行的深化改革,在此过程中,郑兴博从单一的地测部主任升级为机关生产部室的总负责人,调度、技术、地测三大部室责任一肩挑,压力可想而知。“部门多、人员多,环节多,专业不对口,很多事没接触过,但作为一名党员,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任务,就要尽到百分之百的责任。”万事开头难,虽然临时的不适应确实让人捉襟见肘,但郑兴博在新的岗位上却知难而进、积极作为,对3大部室职能进行重新梳理界定,整合地质测量、科研管理、调度监控等职能类似岗位12个,减员20余人,3大生产部室由以前的各自为战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优势互补的统一整体。而他的这种“小机关、大部室”的做法也纷纷被其他职能部门所借鉴,最终延伸出了“国有体制、民营机制”“项目部改革”“大工区制管理”等众多管理模式,成功打响了该矿机构调整、人事改革的“第一枪”。一次评估创效2.6亿元企业的最终进展成果体现在收益上,但在国有企业,却有相当一部收益用于支付各类税收,或用于履行社会责任。例如采矿权价款,超过3.9亿元的高昂费用历来是困扰孙村煤矿干部职工的一大心病,而郑兴博作为该矿地测部门的当家人,自打上任的那天起,这笔巨债注定就会落在他的头上。“这就好像我突然之间欠了别人4亿元,而第1页共5页且当期正处于建矿以来进展最艰难的时刻,一分钱就能难倒英雄汉,4亿元比我们矿1年的产值还多,就算不吃不喝咱也弄不来那么多钱。”在普通人看来,“欠债还钱”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郑兴博却不这么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咱们职工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凭什么无缘无故落在别人手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常常让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新闻网上看到某地方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资产重新评估的新闻,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资产可以重新评估,采矿权价款为什么不能?思路一变天地宽,状态一变不怕难。第二天回到办公室,郑兴博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查文件、找资料,积极讨论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向上级国土部门提出对孙村煤矿采矿权价款重新评估的申请,经过与众多政府部门的多次博弈,终于拿到了评估“许可证”,而原本3.9亿元的价款在重新评估后仅剩1.3亿元,一次性为企业填补了2.6亿元的巨大缺口。一次改造优化3个大系统作为老矿深井,孙村煤矿井下生产工作面遍布于-400、-600、-800、-1100等多个水平,由于系统复杂战线长,以前职工常常调侃:“每一吨炭要想见到太阳,都要经过一次三万五千里的长征。”为此,该矿曾多次聘请高效专家对个别系统的优化问题进行讨论论证,但局部的调整改造并没有从整体上根除系统上的诟病,“砍不断、理还乱”的系统现状逐渐成为矿井生产提效的一大瓶颈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咱们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办”。紧要关头,由郑兴博带领的技术攻坚组被委以重任,“系统优化事关全局,往往牵一发就要动全身,尤其是老矿系统负载,入手点都很难找,要在短期内完成优化,难度的确很大。”郑兴博心里很清楚,面对市场不景气、矿老成本高的双重压力,系统优化实属被逼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而矿井生死存亡之际,每走一步都非常惊险,更容不得半点纰漏。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郑兴博和他的技术攻关团队进行长达3个月的“闭关”,并最终找到了一个曾被很多外来专家忽略过的关键节点。“在-600前组中区,主运系统存在从-600水平到-800水平,再从-800水平到-600水平折返运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