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报告(2016)南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6年6月前言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三大典型特征。发展和壮大船舶工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带动财税收入增长,还可以带动金融、钢铁、电子、机械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五大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世界1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滨海矿砂;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海上太阳能、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潮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海洋化学资源包括海水本身、海水溶解物;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包括生产空间、贮藏空间、通道空间、生活休闲娱乐空间及军事战略空间资源。船舶制造中心已转移至中国。南通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水运枢纽,岸线资源优良,工业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充裕。新世纪以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握住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繁荣的有利时机,作出大力发展船舶海工产业的决策,推动船舶海工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世界船舶海工市场需求大幅下滑,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持续恶化的外部环境对我市船舶海工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尽管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较大,但相应的船舶海工配套产业规模仍较小。为促进我市船舶海工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亟需在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科学、可行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支撑。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报告(2016)是从推动我市船舶海工产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总结国内外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我市发展船舶海工产业的优劣势,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市船舶海工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并着重对配套产业招商引资方向进行引导,对我市船舶海工产业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便各级经济部门再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中作参考。第一章世界和我国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一、全球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情况和趋势1、世界船舶制造业发展形势(1)世界航运业仍将持续低迷2015年,国际航运市场供需失衡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市场整体表现低迷。2015年,全球海运量增速为1.9%,小于全球船队运力3.2%的增速,运力过剩不断累积,航运费率受到持续打压。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2016年初创下历史最低293点,到6月初BDI徘徊在600点左右。受经济增速下滑及结构调整影响,全球海运增长结构出现重大变化;预计2016年,全球原油、成品油海运量增速放缓,煤炭海运量继续萎缩,铁矿石海运量或将一改几十年来增势进入衰退。2016年各船型海运量增速普遍低于运力增速,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恶化。综上所述,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将成为一种常态,航运市场仍将持续低迷。(2)世界船舶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世界船舶工业基本实现了从先行的工业国向后起的工业国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转移过程,—1—日本、韩国、中国相继成为第一造船大国。日本在2002年之前保持了世界第一,韩国在2003-2009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于2010年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目前,中、韩、日三国船舶制造业呈“三足鼎立”态势。以载重吨计算,2015年中、韩、日三大造船国的完工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93.2%。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