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上行式开采可行性分析立项可行性分析报告摘要。在以往传统的煤矿开采中,大多数采用下行式开采的方式进行,而近些年来,煤矿开采的实践以及相关实验证明,煤矿上行式开采在特定的条件下存在很大的可行性,并且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探讨了上行开采机理,说明了上行开采技术的判别方法,从而深刻地剖析了该论题。关键词: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煤矿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传统的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若煤矿是多煤层,则大多数采用的是下行式开采。原因是:依据我国的传统理论,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是上、下煤层间的层间距以及下位煤层的采高。采用下行开采,是先开采上煤层之后再开采下煤层,上层开采对下层的扰动较小,若采用上行开采,则先开采下煤层,则较容易引起其上覆岩层的变形、断裂或崩塌,破坏上部煤层的完整性。然而,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在某些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下,上行式开采有着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在安全、开采技术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某XX县区煤矿的开采为例,对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做了介绍,阐述了上行式开采原理,并对现行的上行开采可行性方法进行了分析。1煤矿概况。某煤矿地处丘陵地带,地面高低起伏,地层多为单斜构造与水平构造。矿井地质储量丰富,在不同的地质层其开矿的环境不同,如土质、土壤的黏性、煤层的厚度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其中一个含煤地层为例,共含煤12层,全区共分为两层:m8和m14煤层。煤层的特征是,m8煤层为突出煤层,其平均厚度为2.5米,煤层的平均倾斜角为15度,顶板的直接顶是粉砂岩,厚度约为3.5米,老顶为灰岩,厚度为4.0米。而底板的直接底为粘土岩,老底为灰岩。m14煤层的平均厚度为1.2米,第1页共5页煤层平均倾角为19度,顶板的直接顶为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厚约6.2米,老顶为硅质燧石灰岩,厚度为5.4米。底板的直接底为粉砂岩,老底为石灰岩。两个煤层的煤间距均为45~55米之间。总体而言,该矿井的储煤量大,瓦斯含量也较高,整个矿井地质构造较单一,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2上行式开采机理。(1)采场上覆岩层裂隙场发展规律。上行开采容易造成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失衡,导致岩体应力的重新分布。当应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范围时,必定会引起上覆岩层的变形甚至是破坏,进而产生大量的采动裂隙,并且破坏煤层,但在一段时间之后,此采动裂隙会再次闭合、压实。煤层的台阶错动,使煤层结构被破坏,这是阻碍上行开采的根本因素。因此,采用上行式开采,控制层间岩性错动、保持岩层结构的平衡是其关键之一。(2)围岩平衡机理。上覆岩层体可分为垮落带、断裂带和弯曲下沉带。从围岩平衡的角度来说,可分为非平衡带、部分平衡带以及平衡带。根据走向可分为离层区、原始应力区、重新压实区、稳定区及煤壁支撑区。其中,在煤壁支撑区内的压缩变形最剧烈。在离层区,由于垂直方向受到拉伸作用,因此,上下离层的变形最充分;断裂带岩层在下沉的过程之中,由于岩块间的相互咬合进而平衡岩层结构。所以,在上煤层在与下煤层的平衡岩层距离较近时,适合上行开采条件。(3)围岩平衡高度。下煤层顶板与平衡岩层顶板之间的高度称为围岩平衡高度。围岩平衡高度受到下位煤层采高以及煤层间岩层的性状的影响,此外,还与矿山压力等有关。也就是说,煤层间平衡结构与煤层间的岩性、下位煤层采高以及上位煤层覆岩条件都有关系。在进行上行式开采的可行性分析时,要综合考虑。3影响上行式开采的主要因素。(1)采高的影响。影响上覆岩层的破坏状况以及其高度的根源在于采高。采高越大,开采的空间也越大,变形越大,上覆岩层的结构越不第2页共5页平衡,必然会导致采场上覆岩层受到严重的破坏,且随着煤层开采数的增加,其稳定性也逐步下降,因此,采用上行开采难度就越大。(2)层间距的影响。上、下煤层的层间距越大,上覆煤层的移动就越平缓,变形越小,越适合上行开采。如果层间距过小,则会导致上覆煤层产生很大的变形,但在一定的技术改善的条件下,仍可采用上行式开采。(3)采煤方法的影响。采煤方法是控制覆岩破坏的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采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