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事故中“安全流变突变论”的研究1序言在煤矿生产系统中,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机电设备繁多,功率大小悬殊,性能要求甚高,往往引起了多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即使在高科技的今天,重、特大煤矿事故仍屡见不鲜。长期以来,人们对事故的认识只停留在分散的、统计的和彼此缺乏联系的水平上,其后果总是事故前提心吊胆,事故后归纳整理。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煤矿生产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对某一事故中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进行抽象和综合,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何学秋教授提出了灾害过程的安全流变-突变论,并初步建立了可以进一步量化的数学模型。这一理论对煤矿事故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和对事故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事故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2安全流变-突变论的基本规律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安全与危险这一矛盾存在于一切单位、一切系统、一切领域的全过程中,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危险)是绝对的。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到消亡是一个安全流变-突变过程。某一事物一旦产生,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损伤就会出现,损伤速度梯度小于0,即如图1所示的oa段,oa段也可叫作适应段(成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关键点a后,损伤速度恒定,损伤速度梯度近似等于0,ab段为恒速破损段(成熟段)。经过b点后,由于内、外因的作用,损伤出现加速。损伤速度越来越快,损伤速度梯度大于0,损伤程度随时间也在不断聚变,当损伤量达到某个屈服点d后(承压界),事物发生安全突变,结果发生事故。这样,就完成了事物从流变到突变的循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b、d是三个关键点,在a点之前即oa段是事物由自身规律与外界条件相作用的适应阶段,速度梯度逐渐减小最终趋于0,损伤速度达到一稳定值。人们在此段内,应尽量掌握速度规律,缩短适应期(成型期),尽早进入稳定工作阶段。b点是第1页共5页损伤速度加速的转折点,通过改变影响它的因素,使b点前移或后置,使事物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按常规考虑应延长ab段的有效长段,使事物发生安全突变前完成生产任务。bd段是安全突变段,危险势快速增加,一旦到达d点,事故就会发生。因此,可以在bd段再设置一c点,c点为报警点,c点一定要达到预测目的,不可太迟,超过c点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就会发生事故。下面就煤矿冒顶、自燃火灾和煤岩突出等三大主要灾害的典型过程,叙述其安全流变与突变的基本特征。2.1自燃火灾矿井火灾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在矿井火灾事故中,自燃火灾约占70%,故研究煤炭自燃发火规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保护煤炭资源有重要意义。煤炭自燃是煤与氧气两相组分在空间发生激烈化学反应的过程,常常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按安全流变论,oa段是煤与氧气接触开始氧化阶段,煤刚一暴露在空气中,氧化速度特别快,但随着热量的放出和煤氧复合物的产生,消耗掉周围空间的大量氧气,再由于复合物对深层煤样的包裹,对煤的氧化过程有一个阻滞作用,所以氧化速度减慢,但氧化程度在不断增加。煤的氧化产热量和散发热量大抵相同,氧化速度在a点后几乎为一恒值,热量略有所聚积,温度有所上升。这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当温升达到某一值时(b点后),煤的氧化速度突然又要加快,产热多,温升更高,导致煤的氧化速度越来越快,一旦到达d点就自燃发火,形成自燃火灾,完成了煤的自燃突变。突变点b是个关键点,也是一个状态点,可能对应一系列反映发火危险程度的参数。如t≥70°,co的浓度,煤的干熘产物量。c点是人为设置的报警点,bc段是处理火灾措施段,时间可能很短,却是处理火灾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适当,氧化速度可能下降,氧化程度不变,不能形成自燃火灾。2.2冒顶冒顶也是煤矿常见事故之一。在开巷过程中,破坏了掘巷前围岩应力的平衡状态,巷道围岩压力重新分布,出现应力集中和巷道周围的极限平衡区,新掘出的巷道顶板下沉速度最大,顶底板日相对接近速度几毫米至几十毫米不等,但很快掘巷引第2页共5页起的围岩应力趋于稳定后,巷道表面围岩顶板的变形速率也趋于稳定。由于煤岩一般都具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