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试论后京都时代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制度的选择与构建1郗婷婷;李顺龙(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国际社会进入了后京都时代。气候变化的事实及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日益面临二氧化碳减排的巨大压力。应以《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作为国内环保制度建设的契机,推进二氧化碳减排制度的构建。文章对目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未来二氧化碳减排制度构建的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存的环境制度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后京都时代;二氧化碳减排;制度TheChoiceandConstructionontheEmissionSystemofCarbonDioxideinChinaAbstract:Withthe“KyotoProtocol”tookeffectonFeb.16th,2005,theinternationalsocietyenteredintotheheo-Kyototimes.Basedonthefactoftheclimatechangeand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ics,Chinaisfacingmoreandmorepressureinthefuturenegotiations.It’sagoodchanceforChinatopromotetheemissionsystemonCarbonDioxide.ThispaperanalyzedthemeasuresondealingwiththeClimatechange,anddiscussedthepatternoncarbonemission.Basedonthis,thewriter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onthefutureenvironmentsystem.Keywords:theheo-kyototimes;carbondioxideemission;system1.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1.1气候变化事实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其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在2007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而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IPCC的研究表明,从1861年开始,地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是变暖,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6℃,IPCC预测,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范围可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及森林碳汇对策研究”(05B0049)作者简介:郗婷婷(1982-),女(汉),河北石家庄人,在读硕士生,从事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李顺龙(1963-),男(汉),山东莱州人,教授,博士,从事林业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电话)0451-82191730,(E-mail)shlli2001@yahoo.com.cn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能在1.4℃-5.8℃之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变暖,温度的变化速度将超过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使更多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并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专家预测,到2050年,15%到37%的生物物种将可能消失,并且今后30年可能还会有几十种新疾病出现。2006年,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日内瓦召开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研讨会上说,2005年世界许多地方频繁发生极端气象和气候现象,而这应该与人类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加有关。2005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33%,达到了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即使现在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成功地减少到一定水平,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1.2后京都时代我国面临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分析中国目前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于201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或限排义务,但是发展中国家日益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1.2.1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增长压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都保持在7%以上(甚至达到二位数)的高增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基本属于外延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是以能源消费的增长为基础的。从社会发展和基本人权来讲,中国应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规模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1.2.2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