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2页论企业战略多元化与专业化之关系【作者】管益忻/韩继志【作者简介】作者:管益忻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100081韩继志,国内贸易局北京市100045企业发展以“多元化”战略为好,还是“专业化”战略为重,这是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热烈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而在本人看来(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指出),作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式的研判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济于事的。最浅显的理由是:两种战略均有成功的案例,也均不乏失败的教训。问题不止于此,若再稍稍深究一步,我们便不难发现,“多元化”也好,“专业化”也罢,这都仅仅涉及企业发展战略的形式问题(更况且,即使是“战略形式”仅仅归结为两种也是有问题的),而本质的内涵,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韩国搞大集团、大公司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原因,正在于:它分散了资金,瓦解了已有的实力,肢解了(或者未曾形成)核心竞争力机制。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现在大搞合并,集中资金、人才,扩充实力,旨在为上新的产业平台而大搞专业化经营,而其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也是核心竞争力能力的强化和新机制的构建。作为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中国,不少企业这些年来盲目搞的(如果说也可以叫做)“多元化”经营战略,之所以纷纷受挫,除了体制、制度和宏观上的原因外,就微观运行、发展来说,要害在于未能真正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反过来说,像海尔、长虹、春兰、科龙康佳、联想、东大阿派等少数正在成熟起来的强势企业,其成功,最根本的缘由也正在于其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核心竞争力机制,不管他们是实行了“多元化”战略,还是“专业化”战略。(一)1.韩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受挫于核心竞争力方面现在,大多数学者似乎都赞同了如下的观点:从企业、微观上说,韩国大企业、大公司的失利在于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盲目地、超负荷地海外扩张。可是,为什么实行多元化战略就会盲目扩张,使企业如此严重地丧失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呢?要回答这一第2页共12页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2页问题,还应当更主要的是从核心竞争力机制的视角给以深层次地、更为科学地认识与界定对这种政府主导型体制下,带有浓重企业“办社会”色彩,准产业资本化的所谓多元化经营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便会发现,在核心竞争力机理上,存在如下几个特点和问题。(1)实行“章鱼战略”,大大地分散了已有的实力,造成了企业“三高”(高利率、高负债、高外债),挖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力(财力)基础。首先,由于实行“多元化”(多到若干个毫无关联产业领域)战略,企业要同时跨越十几、二十几个产业“门槛”,大大加重了资金负担。其次,在融资上又多半采取了债务性资金,使问题更严重。再次,由于金融全球化,外资债务性资金(高达96.1%)的大量涌入,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严格区分不同于贸易型(重点以流通机制为纽带)、制造业型(不同产品甚至产业因有内在关联可以节约交易费用)的金融型多元化战略,它把重担集中压到了资金供给上,使其核心竞争能力被瓦解了,或者说极大地增多了负竞争力部分。(2)“企业办社会”,是核心竞争力生成、发育的极大障碍和破坏力。韩国的大企业、大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同类似我们大搞“企业办社会”之举联在一起的。以大宇公司为例,总共189个公司,还有2所大学;各种非生产型企业达40个之多,每年开支在30亿美元左右,这怎么能不从资金实力乃至企业运作目标、机制上制约甚至阻碍、破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3)政府主导,扭曲企业市场(即资本)化行为,必定严重地扭曲核心竞争力机制。由于财政、金融、企业“三位一体”,企业在融资上过多地依赖外源形式(为70%~80%的低息贷款给大企业,前10位大企业中上市公司资产占其财团总资产的70%以上,直接允许大企业办金融等等),大大弱化了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再加上在鼓励出口上允许大企业向外大量举债,从1980~1986年的17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