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和情绪调整主讲人介绍:胡近同志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人力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其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企业伦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效益最大化》、《公共关系心理策略》、《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创新与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国德育》等学术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曾分别获得人事部、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或科研成果奖多项。其曾在日本早稻田、德国柏林工大、韩国釜庆及澳门(AIOU)等大学做学术访问、演讲与合作研究,兼任上海市青年心理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也曾在国内外多家著名制造业或金融等企业中担任咨询顾问和系统培训等工作。讲座实录: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讲座活动。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的家长、以及学校,都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渐渐从一个正常的学校的工作,演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甚至也影响到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学生学习的心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很多大学中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比如面试的技巧、如何制作就业简历、树立一些正确的职业心理等。今天有这么好一个机会,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如何塑造健康的职场心理这样一个话题。我在与很多朋友交流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有一种想法,就是他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种种在心理上的不顺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别人的原因造成的,如最近被别人嫉妒、领导对其不公正、同事间闹矛盾……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这里面有一个潜台词,就是自身心理上产生的一些困惑,或者说是心理压力,是由于别人的行为所导致的。我还是我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别人应该如何改变对我的态度。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对的。的确,这些人本身很尽力,言行很到位,是对方有些做法实在太过分。但是,还有更多的情况是,至少一半的情况是,这些问题的起因,与他们自己的职业心理,或者说是与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方法、艺术和个性表现有关。所以,我想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是,要有健康的职场心理,首先在于不是改变别人,而在于要改变自己。发展心理学往往认为,人的命运是不是由人的想法支配的?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对的。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政策、相同的工作要求等情况下,人的命运与他(她)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美国有两位大学生,毕业后来到一家很大的汽车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这家大公司大学生多如牛毛,他们俩人做了大半年后,都觉得心里不舒畅,认为公司并不注重他们,老员工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工作业绩也平平,产生了许多职场的挫折感。A同学认为,既然公司对我不怎么样,那我做到我该做的就行了。B同学的想法有所不同,为什么公司不重视我呢?为什么大家对我们不以为然呢?在这家一流的汽车公司里,要让别人重视你,我应该尽量做出让别人重视,让别人刮目相看,让别人对我能产生很好印象的事情。因此,他尽量向老员工进行讨教,自己也经常琢磨,他根据当地中产阶级比较多的特点,创造了一个新的销售方法:首先,他向客户发放广告,并上门拜访。然后,他把汽车开到客户的家门口,让家庭主妇们试车。客户试车以后,就提出了她们对这款车诸如颜色、价格、性能等意见。B同学把这些意见收集归纳后,根据个性化服务的原则,再进行适当的调整。他的这种销售方法,很适合中产阶级居住密集区的生活特点,他的销售额很快就上去了,并且超过了许多老员工的销售额。老员工也密切注意他的这种销售方式,并经常与他一起研究探讨。最后,这家公司就把这种销售方式以B同学的名字,命名为“麦克销售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汽车商常常是“朝南坐”,而B同学创立的上门为用户服务、厂商与客户互动等一系列新的、管理型的销售方式,使人耳目一新。不久,他就被提升为这家公司负责北美销售的高级副总裁。这个例子说明,有很多的心理压力,与你自身的素质、自身的能力、自身的性格的完善有关系。我们自己做到了最佳,至少可以消除一半的压力,甚至是一半以上的心理纠葛。还有一半压力,是自己做到位了,别人由于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