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心得体会通过为期五天的宜居城乡建设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受益匪浅,重新认识了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性、宜居相关研究的理论渊源和宜居研究进展和世界各国的宜居建设的主要政策。由于西方不同国家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的不同,学者、政府工作人员、城市居民对“宜居”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从对宜居城市概念、内涵以及主要内容来看,仍可以表现出以下方面的共识:(1)“宜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当是城市以及农村社区永恒的追求;(2)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环境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均是宜居城市乃至宜居乡村的重要基础;(3)充足的公共休闲空间和公共绿地,保障城乡居民的休闲、聚会及交流所需;(4)便捷的交通,充足、可达、共享的服务设施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舒适的重要条件;(5)宜居城乡应当是安全的、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6)宜居城乡应当保障居民公平发展,并共享发展成果。国内宜居城乡建设一、宜居理论研究(一)宜居理论研究进展国内针对宜居城市以及和宜居相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1990年,钱学森先生在写给吴良铺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设想,并在1993年2月的“山水城市”座谈会上明确发表了他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的论文,自此国内城市科学研究开始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吴良铺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并于1989年出版了《广义建筑学》一书。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清华大学1995年11月成立“人居环境研究中心”,1998年起开始出版“人居环境科学丛书”,1999年开设“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人居环境科学的迅速发展,总结国际城市规划设计的经验并汲取其教训,促进了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系统的改善,以建设“宜人的住区”为核心,指明了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发展的一个方向。人居环境系统模型(吴良镛,2001)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关注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仇保兴以《舒适与繁荣》为代表的系列论著、俞孔坚关于景观设计的系列专著为宜居城乡的探讨做出了贡献。其主要成果及观点如下:国内“宜居”理论研究进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方可(1999)提出人民环境建设,追求生态化、宜人性和开放性。舒从全(2000)在对三峡库区城市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舒适城市”(amenitycity)的概念,并阐述了舒适城市的特征和衡量标准(舒适度);认为一个舒适城市要有健康的经济结构、合理的空间模式、宜人的生活环境,这和后来提出的宜居城市的本质是相同的。邓清华(2002)认为城市人居理想的核心内容是安全、天人合一、宜人性、平等和文化性任致远(2005)认为所谓“宜居城市”就是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即“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俞孔坚(2005)认为宜居城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张文忠(2006)宜居城市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居民对城市的一种心理感受,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宜居的较低层次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较高层次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发展机会等。(二)宜居城市评价研究在我国,关于宜居城市的评价分析,新闻媒体与市民的关注已经超过了政府机构与专业科研设计机构。亟待加强系统、深入地研究,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方法系统,起到客观反映市民的意愿和实现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目的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评价研究2005年12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向建设部申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立项。随后,通过课题组走访调研、学术会议、公开征求意见,于2006年10月通过专家初审,2007年4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评审验收。《宜居城市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