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鄂教版科学四下《雨下的有多大》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二、教学重点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三、教学难点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四、教学准备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检查同学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推断会不会下雨。1.做个头发湿度计。2.小组合作来完成。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4.师生小结。5.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沟通。活动时要注意安全。6.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8.老师小结。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第二课时一、看云识天气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同学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中沟通)。3.猜想: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4.统计:对同学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同学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1.组织同学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2.同学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三、制作雨量器1.老师肯定同学刚才的想法,告诉同学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板书:毫升ml)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同学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3.同学制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1.给同学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2.组织同学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老师模拟降雨,同学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4.指导同学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同学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五、激励同学实际应用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3.沟通注意点: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作好记录。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总结。附送:2024-2024年鄂教版科学四下《雨下的有多大》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推断哪种云会下雨。2.能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同意讨论和制作雨量器。2.同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二、教学准备同学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老师准备喷壶、白纸。三、教学过程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同学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同学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同学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舞同学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3)对比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老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5)同学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6)把同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