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摘要。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的研究存在两种观点,其一强调孟子所著伦理学说及人格教育思想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并在漫长的演化中依附专制权力存在。其二则单纯地从人文主义、民本思想角度出发,认为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促进了人道德主体精神的提升,充分解释了并实践了儒家思想中“仁”的内涵,其蕴含着丰富的主体精神元素。在本文,笔者结合历史分析法和文本注释法进行研究,阐述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的主体精神可贵之处,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关键词:孟子;儒家思想;人格教育;主体精神孟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弘扬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构建了“我为中心”的思想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尊重规律、饯行规矩,强调主体精神在教育思想中的呈现,如“教亦多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观点,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有着深远影响和诸多启示。本质上说,孟子人格教育思想是对道德的一种规范,他一方面坚信“人性本善”,认为人在本性上都存在“良能”“善端”,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这个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可以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孟子在道德修养、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论证,为“人性”通往“至善”的目标提供了依据和方法,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表现。1道德本性的主体性所谓“道德”,是指在人类社会范畴下衡量行为是否符合正当、从善、为他的观念标准,或“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脱离了人就不复存在,脱离了人类社会也不存在意义。因此,狭义上我们可以把道德本性的主体性视为“人性的主体性”,这是孟子人格教育思想构建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论多寡,人在道德正向发展上的起步都有先天基础,而不是“从零开始”。在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主体精神,正是对“人性本善”的信赖,“善”提供了人性的第一体第1页共4页验,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积累、不断激发、自主发展,不断地和道德环境、主体、要素产生融合,最终构建人的“道德人格”。很显然,如果不存在道德“先天性”的善,也就不可能萌生道德良心、提高道德的体悟力。或言,人的道德观念、行为、意志等均是在道德良善的“天性”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孟子用“孺子将入于井”这样一个实例来论证他的伦理体系,借以说明人的道德主体性(人性主体性)是不需要强制灌输道德标准而存在的。从理论研究角度,我们将其局限到任何人都可能成为道德主体的“可行性”层面,然而从“可行”到“现实”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通过“四维扩张”,人才能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其道德水平,将人性中最本源的善念最大限度地释放,良知付诸行而源于心,内心和体行是统一的,否则人将永远维持在道德本性的初始化阶段,人成为道德主体也永远停滞在“可行性”的程度。此外,关于道德本性的主体性论证,孟子表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人与“禽兽”在自然属性上殊途同归,“几希”意味着差距很小,但人又异于“禽兽”就是因为还存一点“仁义”。而要培养和饯行仁义之举,前提是要了解事物规律、体察人情世故,这些不是“禽兽”可以做到的,是人性天生的结果。例如,动物通过后期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可以像人类一样掌握某种技能或使用某种工具,但这种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也不存在道德目的,“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2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的主体精神可通过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呈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强调“内省”“反思”。简单说,就是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从而完成人格教育。关于这一方面的具体方法,孟子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孔子、曾子的学说,不断强调道德修养是自己的事,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其中的“君第2页共4页子”“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