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江三角洲地区面源污染现状、成因及对策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面源污染现状堪忧。主要是由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生活排泄物和废弃物导致的。污染的根源和直接作用者是人,本文从人的思想的角度分析了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关键词:长江三角洲;面源污染经济学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15个市,本研究把浙江的温州和台州也包括在内,共17个市。面积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27%;2002年人口9151万,GDP达20714亿元,分别占全国的7.12%和20.23%[1~3]。成为全国最大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产业经济带。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随之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乡渴了”的水质性缺水问题让人痛心。经过“零点行动”的整治,工业废物排放得到控制,但水网地区的水质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并受到重视。1、长江三角洲地区面源污染现状1.1养殖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长三角地区的畜禽养殖主要分布在城郊结合部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规模化大型养殖和小户养殖都比较多。但绝大多数的畜禽粪尿都没有经过处理肆意排放,有些直接排入河道;有些露天堆置,雨后随径流进入水体。长三角17市在1988-2002年间平均每年养猪2077万头(图1)[1,3~6],若按国内外畜禽日排放量参数最小量计算[7],即日排粪2.5Kg,排尿2.0Kg,每年产生粪尿9345万吨,其中至少排放总氮52.33万吨,排放磷38.31万吨[8]。1998年太湖地区十个市畜禽粪便污染物的流失污染负荷量为:BOD548.14万吨,CODCr53.53万吨,NH3-N7.79万吨,粪尿量1066.21万吨[9]。2001年海宁市畜禽粪便污水排放与同期工业COD排放量相比占59.23%,可见畜禽粪便污水排放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10]。长三角地区历来为“鱼米之乡”,水产养殖发达。但近十余年来,为了增加水产品产量,向水中直接投放有机饲料化肥、畜禽粪便和农药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据调查,2001年浙江省海宁市水产养殖投入精饵料2.24万吨,流失量为0.51万吨;投入鲜活饵料4.62万吨,流失量为1.39万吨;肥料投放量为12308吨,其中栏肥11598吨,以30%流失率计,流失量达3692吨[10]。1.2化肥和农药的滥用长三角地区的化肥施用量一直居高不下(图2)[1,3~6]。江苏、浙江、上海环太湖的一些县市,化肥施用量均在500Kg/hm2以上[11],达到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制定的225Kg/hm2标准的两倍多。施肥不平衡,重氮轻钾,化肥表施,过量施肥导致肥料大量剩余,肥料的利用率极低,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的酸化和次生盐渍化。嘉兴市蔬菜地N:P2O5:K2O为1:1.01:0.69或1:0.92:0.76,施入的N、P量分别超过作物吸收量的1~2倍和3~5倍[12]。有关估算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氮素在11%流失率时,进入水环境的量每年为53101.4吨;当流失率为20%时,进入水环境的量每年为96547.52吨。磷素在5%流失率时,进入水环境的量每年为2656.74吨;当流失率为7%时,进入水环境的量每年为3719.40吨,且氮素对水质的贡献率要大于磷素[13]。反过来,受N、P污染的富营养化水灌溉农田,使得农田中的N、P大量剩余,除对湖泊的富营养化作出贡献外,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品质[14]。本文资助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2002CB410811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图1长江三角洲17市历年年末生猪存栏量图2长江三角洲17市历年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大,高毒农药比例高,是太湖流域化学农药使用方面的两大问题。1991~1992年度全国农药用量22.6万吨,每公顷用药量为2.26Kg,而太湖流域每公顷耕地农药用量为8.072Kg,是全国平均用药水平的3.572倍。按流失率80%计算,太湖流域每公顷耕地每年就会有6.4Kg农药流失到土壤、水和空气中[13]。近年长三角的农药施用量都在10万吨以上(表1)[1,3,5,6,15],每年流失的农药总量超过8万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负荷。表1长三角17市农药施用总量年份1999200020012002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