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村计划解决“三农”问题的学者实践.中国的“三农”问题事关全局发展,如何使农业产业化,农村加速工业化,农民生活城市化,靠的是教育和科技不断发展壮大。科教兴村计划的目标是建设经济实力强、精神文明高、生态环境好三个方面村域小康社区。中国农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孙翔科教兴村计划的倡导、内涵和特色科教兴村计划是于1995年由中国农学会率先倡导的。中国农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其宗旨是为农业农村农民(下称“三农”)服务。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农学会题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科教兴农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农业如何加速产业化,农村如何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如何加快奔小康(生活城市化),这些重大问题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是近九亿农民期盼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各行各业迫切需要通过艰苦奋斗,尽快解决的全局性问题。早在1994年,中国农学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组织了调研工作,组织专家论坛,并于1995年在江苏华西村召开了首届科教兴村计划研讨会。这次会议有来自全国40多位理论和实践兼而有之的专家学者,通过热烈的交流和研讨,一致认为在中国有必要和有可能实施科教兴村这一宏伟计划。会上还总结了国内外科教兴村的经验:如华西村从一个江南贫困小村发展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村镇,他们的发展靠的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靠的是教育和科技;如韩国农村在70年代,农村与城市比还很落后,他们靠国家支持,专家指导,靠科教力量武装农民,发扬勤勉、自助、协同的精神,走农工贸一体化农业发展道路,在全国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各行各业广泛开展了“新村运动”,仅用了10年时间,使全国3.6万个村,村村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农民走上了小康和富裕之路。科教兴村计划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针对“三农”问题,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由中国农学会率先倡导的。科教兴村计划的倡导是针对“三农”的突出问题,即难点、重点和热点而策划的。———难点:教育为本。第1页共5页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农业初等、中等人才;———重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发展生产力;———热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科教兴村计划的丰富内涵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五个思路”:一个目标:明确了科教兴村计划的目标,推进经济实力强、精神文明高、生态环境好三个方面村域小康社区的整体协调发展。两个转变:明确了科教兴村的导向,即科教兴村的发展过程,由计划经济———市场体制;由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五条工作思路:1.组织指导者。组织发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教育人员、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到村进行指导,帮助村制订经济和社区发展规划,并帮助进行实施。2.依靠教育。实施三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一是对农民进行普遍的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技术文化素质;二是通过“绿色证书”岗位培训教育,培养大批骨干示范户;三是千方百计培养能发挥作用的高、中等人才。3.依靠科技。科技到村实际是推广运用和转化成果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国家、协会和企业等多元推广服务组织,促进先进成果和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4.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5.实施者:弘扬拼搏、奉献、互助、创新的科教兴村精神,县、乡、村为一体,依靠县政府统筹农、科、教等诸方力量,依靠乡(镇)政府直接领导,依靠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实施科教兴村计划。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农村文化、农民生活步入现代在科教兴村中,运用现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专家指导和帮助,运用先进的科技、文化和邓小平理论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当代农民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促进和加快农业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如全国科教兴村计划的第一个试点村———河北XX县区柴厂村,该村以果树生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