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集聚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佛山市人才战略调研报告市政协调研组(2008年7月)为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新对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委要求和市政协常委会安排,市政协组成由蔡河义主席和袁毅桦、李秀萍副主席牵头的专题调研组,于4月初至6月底,就佛山产业人才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重点走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倾听和收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并赴厦门、海口等地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研讨。经过调研,我们认为,人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市进入了着力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即产业发展转型、城市发展转型、环境再造)的新阶段。我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人才。围绕我市要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富裕家园”的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正视问题,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高度重视和加强产业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现状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紧连广州的地理优势,依靠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培养、使用各类产业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2007年底全市产业人才60.6万人,占中专以上学历各类人才总量的96.2%,比1997年增长1.7倍。在产业人才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9.2万人,占31.7%;专业技术人才29.3万人,占48.3%;技能人才12.1万人,占20.0%,企业经管人才所占比例逐渐缩小,产业技能人才的比例有所增大。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对推进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去年,全市生产总值35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尤其是通过一批高、尖、精人才的努力,我市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也明显提高。全市高新技术新产品产值2098.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全市专利申请量17526件,其中发明专利1891件,占10.8%;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9件、中国名牌产品65个、国家免检产品190个,名牌数量位居全省各市前列和全国地级市首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产业人才的差距和队伍建设的不足,原有依靠体制和机制优势加快产业发展的形势已经不断弱化,产业人才短缺的劣势日益凸显,产业人才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市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软肋”,这对佛山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将造成巨大影响。(一)产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市人才队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中专以上学历各类人才达63万人,但结构不合理,中低层次人才较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尤为短缺。一是人才产业分布极其不平衡。我市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陶瓷、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等十大支柱行业中,分布在大型企业中较多,在中小企业的较少。全市8万多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仅6000多家,集中了绝大多数产业人才,90%以上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都面临技术服务平台薄弱、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影响先进技术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和普及。二是人才功能结构不够优化。全市专业技术人才29.3万人中,初级技术人才占了69.8%,高、中级技术人才只占30.2%。由于我市产业发展以传统产业起步,集聚了一大批以模仿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专业人才,但深谙技术创新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产业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矛盾相当突出。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产业提升不快,与高、中级人才数量不足有很大关系。三是产业领军人才不多。近年,我市在招揽拥有高端核心技术项目、创业工程项目、科技领军人才方面力度不够。据调查,2007年我市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7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6900人,至今没有一名“两院”院士。全市现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0家,累计引进136名博士进站开展工作,已出站85人,但只有28人留在佛山工作,占33%,比深圳市72%的留住率低很多。(二)对比产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