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9页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全市生产总值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在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制定本规划。制定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重要文献。与本规划有关的其他规划。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公有(国有、集体)资本投资或控股以外的,由自然人、私营企业、外商等投资或控股的各类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后,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由国民经济的“重要补充”发展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6.2%提高到48.9%,7年上升了22.7个百分点,2004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1%。2.就业的主渠道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达到564万人,比1997年增加350多万人。目前,重庆市70%以上的下岗职工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实现了再就业。3.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和改革,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已转变为非公有制企业并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544.2亿元,占农村经济的比重达到62.5%,成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县域经济的主体;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1万人,成为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全年支付劳动报酬第2页共29页第1页共2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9页181.9亿元,相当于为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提供75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8%,农民人均增收额的4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渠道;乡镇企业还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动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力量2004年,在全市认定的60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有497家,占82.7%;在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70亿元中,非公有制企业有481亿元,占84.4%;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提出国内专利申报2138件,占全市企业院所申报总数3083件的69.35%。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助推器到2004年,全市有15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分别采取兼并、收购、租赁、参股等方式参与了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在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促进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6.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累计64.18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出口创汇企业526家,实现出口15.39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73.64%。7.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各种税收128亿元,比1997年增长3.2倍,占全市税收收入的近40%以上,已成为区县(自治县、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8.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4年,我市非公有制企业以三峡库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实施光彩事业项目100余个,投资总额超过1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在教育、扶贫、救灾、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直辖市相比,存在总量不大,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总体素质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