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同学认识和发觉:不同形状的支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讨论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同学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连接方法,自行设计结构的能力,培育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学习的有关知识和一些技能为第4课《造房子》做好铺垫。课文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同学思考什么样的架子最牢固。课文的例子是高压线铁架和艾菲尔铁塔。老师还可以补充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自行车、大衣架等,以引起同学对三角形支架稳定性的关注。第二部分:组织同学动手搭平面支架,在比较中发觉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而其他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架都容易变形。课文提供的搭支架材料是吸管和大头针。老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其他材料,如:小木棒、高梁秆、纸棒(提前用报纸或废纸卷好的)、牙签、橡皮筋、黏胶等。这一部分活动很重要,老师一定要克服困难,与同学一起,准备足够的材料,让同学在制作和比较中,掌握浅显的结构力学知识,初步学会将材料连接的方法,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第三部分:引导同学运用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的知识,动手搭建立体支架,在小组竞赛中,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课文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搭一座又高又稳、承受力又大的高塔,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老师要保证时间,尽量让同学能够搭成高塔。老师们应该明确:在这个活动中,竞赛的输赢、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经历的过程,体会制作的艰辛、合作的重要以及成功的欢乐。第四部分:引导同学联系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实际,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周围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课文列举的是射电天文望远镜、石油井架、吊车起重臂、微波通讯塔,这些建筑物中都有三角形,说明三角形是建筑中的基本形状之一,三角形结构不但牢固、稳定,而且使用材料最少。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提出生产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初步学会搭建平面支架和增大其牢固程度的方法。·初步学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的方法。科学知识:·知道不同的形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觉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老师准备:三角形结构的图片或投影片、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不同材料的立体支架;油画笔杆和橡皮筋等。同学准备:有关搭支架的材料(根据条件自选)、尺、薄书、厚书等重物。四、教学活动建议本课需要两课时。1.导入。老师出示高压线铁架和艾菲尔铁塔的图片或其他带有三角形结构的图片,也可以直接让同学看书中的图片,提问同学:认识图片中的物体吗?关于铁架和铁塔,你观察后注意到什么?为什么又重又高的架子直立不倒呢?待同学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讲述:又重又高的架子上有那么多的三角形,是为了好看,还是有其他的作用?这节课我们通过搭支架来讨论这个问题。2.探究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1)老师首先出示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让同学猜猜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并指出要想推断谁的猜想准确,应该亲自试一试。然后引导同学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支架。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制作一种形状的支架,放在组内,大家都来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记录在教科书第81页的表格里。每人做一种形状的支架,可以节约时间,保证后续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老师要引导同学归纳概括,得出“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定”的结论。注意:①每一组的制作材料最好一致,这样比较的结果有说服力。②同学的动手能力差异很大,老师要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请心灵手巧的同学帮助搭得慢的同学。(2)老师提出任务:请各组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搭一座高塔,比一比,哪一组搭的高塔又高又稳、承受力又大。这个制作的难度比较大,老师要引导同学先动脑:设计出塔的形状,画出塔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