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苏教版科学四下《力在哪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力的普遍存在;●能够通过弹弹子等游戏发觉力的特点。科学知识:●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是对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爱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教学重点:认识力的大小,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课前准备:弹子、橡皮泥、弹簧秤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1.动作演示开门,门为什么开了?2.压硬果壳,硬果壳为什么裂开?3.橡皮筋弹动小车移动,小车为什么移动了?4.在我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里有力?5.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小结: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力在哪里吗?无处不在二、讨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我们看不到力,但我们可以体验、观察到力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想一想,力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吗?生答:……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进一步验证“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出示弹子,假如对它用力,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同学操作。3.把自己的发觉在小组内沟通。3.汇报沟通。4.总结: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讨论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1.用橡皮泥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2.同学制作。3.展示作品,橡皮泥原来什么形状,现在怎样?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4.力也能使其它物体发生类似的变化吗?4.小结: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四、认识力的大小1.游戏:掰手腕,比较谁的力气大?2.提问:刚才两位同学分别用了多少力气呢?3.同学猜想。4.谈话:要想精确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弹簧秤。力的单位是牛顿。5.学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测量拎起一个苹果用的力和在桌面上拉动苹果所用的力大小。五、反馈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质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力在哪里无处不在有大小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单位是牛顿附送:2024-2024年苏教版科学四下《力在哪里》说课稿说课内容:苏教版学校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是无形的。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形状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是无形的,并且无处不在。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爱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所以富老师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做为本课的重点;而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教具准备:橡皮泥、小车、矿泉水瓶子、弹簧、橡皮筋、棋子、花生、铁丝课时准备:在清楚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基础上,认识到力有大小、方向,从而为后面的四课学习降低难度,打好基础。基于这个考虑,富老师把教材内容分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讨论力的普遍存在和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第二课时讨论力的大小、方向,详细讨论用弹簧秤精确测量力大小的方法。本课进行第一课时,共分为五大环节,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的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进展。在教学中同学的学习状态和动手操作比较到位,这充分体现在对科学学习的平常教学中和同学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教学思路:首先通过玩具风车来引入课题,让同学理解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道理的存在。接下来通过引导同学对日常生活中力的存在认识到力是无处不在的。在感受力的过程中渗透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让同学继续讨论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首先从同学感兴趣的玩具风车来引入课题,,然后提问:“你能让这个风车转动起来吗?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力”,力是什么?在哪里呢?从今日开始,我们就来讨论有关力的问题。”引入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同学探究的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