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镇蚕桑观摩会经验介绍2庙沟镇地处镇安西部,距县城37公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辖8个村,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071人。旬河纵贯全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产业有板栗、核桃、蚕桑、养殖、劳务等。为了改变历年产业发展多而杂、分布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晰的产业现状,镇党委、政府在广泛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百里果、千张茧、万担烟”的“百、千、万”产业发展思路,并且围绕“百、千、万”发展思路,规划了旬河沿线万亩茶园基地、蒿典路沿线立体经果林带、庙沟河沿线蚕桑产业带“三线”产业发展经济带,围绕此目标逐年抓好落实。在此产业发展立意下,我镇在目前全县蚕桑产业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多措并举、逆势而上,努力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使这项传统产业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成为我镇群众增收短、平、快的一项重要产业。到目前,全镇桑园累计达到8000余亩,有桑树200余万株。20XX年养蚕发种1680张,蚕茧产量达到15万斤,单项产业群众增收近300万元。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部署产业格局。为了防止产业发展相互制约特别是烟、桑之间的矛盾,我镇根据各村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确定了大庙沟蚕桑产业基地,包括五一、三联、中坪三个行政村。在蚕桑基地村着重以发展蚕桑蚕业,与蚕桑产业有冲突的烤烟产业少发展或不发展,最大限度拓宽发展空间。二、四轮驱动,强化措施,全力推动蚕桑产业。一是典型引路。为了提高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我镇每年都要在各村分别确定3至5户蚕桑产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通过资金、技术、信息、设施、药具等方面的全面扶持,使其获得良好的效益。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和鼓励产业大户,在春季工作会上,每年都有2-3名蚕桑大户受奖,我镇养蚕大户吕吉莲曾受到省、市的表彰奖励。通过典型户的第1页共13页言传身教,带动周围群众生产积极性。二是规模养殖。每年都要在三个基地村分别确定3至5户季养5张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实行专业化生产。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服务、公司扶持等办法,帮助解决技术和资金困难;通过协调流转周边零散户桑叶,解决大户桑叶不足和周边零散桑叶浪费问题,使养殖户和桑叶种植户都有收益,以此保证桑园的效益最大化。三是公司化经营。以五一绿源蚕桑协会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逐年向下延伸基地、向上延伸产业链,不断追求蚕桑产业效益的最大化。今年来,在县供销联社的帮助下,新栽植桑苗10万株,更新和新建桑园1200亩。在以往绿源蚕桑协会发展蚕桑、收茧、烘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副产品深加工,今年计划新增礼品蚕蛹包装设备和蚕丝被设备各一套,对蚕蛹和蚕丝进行深加工,这样一来我镇蚕茧将不受市场影响,全镇蚕桑产业将获得长足稳定发展。四是集约化发展。为了最大限度节约生产成本,我镇率先推出小蚕共育模式,在五一、三联建设小蚕共育室5座,实行幼龄蚕集中饲养,待二眠后再分户养殖,这样每户蚕农从饲养到交售蚕茧总共劳动时间不足一月,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全面强化产业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蚕桑是我镇的一项传统产业,为确保产业的顺利发展,历届镇党政班子,都将蚕桑产业当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在全面发展茶叶、烤烟等产业的基础上始终不放松蚕桑产业,形成了一任接着一任抓、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发展局面。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更是注重了蚕桑产业的科学化饲养和公司化发展模式,大大降低了产业风险。二是加大政策扶持。首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基地村捆绑各项优惠政策,对蚕桑产业户进行帮扶,提高其发展积极性;其次政府对建小蚕共育室、蚕具购买等方面实行补贴,并且对主要蚕桑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扶持;再次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政策,在桑园建设、蚕种补贴等方面全面扶持。仅20XX年在县联社的扶持下,就免第2页共13页费供应桑苗10万余株,为产业大户减免蚕种款100余张。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每年均要组织1-2次技养蚕技术培训,在普及新技术的同时重点听取养殖示范户的经验介绍,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庙沟实际的技术体系,使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在生产过程中,在桑园管理、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