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与丰富经验管理系田云章摘要: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政府职能定位、政府机构改革、行政人员管理和政府行为控制四个要素。文章从分析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出发,论述了我国府职能定位的选择标准、调整方向,组织结构调整的基本历程,总结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经验。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机构改革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一般意义上,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利划分等方面的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行政体制特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近30年的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级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从理论上讲,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四个关键要素:一是政府职能的选择与确定,即政府“管什么”的问题。二是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即借助于何种体制模式,改造政府的职责。三是改善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和政府行为的控制,即通过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制度体系,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障政府职责的实现。四是控制政府行为,即政府行使权力时,依托什么样的行政程序和行为准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在这四个关键领域取的了巨大进步,产生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过程,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二、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调适行政体制改革从来都是经济领域的变化反映到上层建筑的结果。在政府职能问题上,特别是政府经济职能问题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在自有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政府成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基本理念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结果面临了“市场失灵”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政府职能的重新认识和考虑,政府开始干预经济。第二次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面对频发的经济危机和生产相对过剩,“凯恩斯主义”成为信条,“行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的同时,出现政府事务社会化和社会事务行政化趋势。然而,1970年代的经济“滞涨”宣告了“政府失败”,人们又开始对政府干预经济表示怀疑。第三次是在二战以后,随着人们对“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争论,结论是单纯的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有一个适当的范围和领域。主流看法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限制的适度的国家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需要结合。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正值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的第三次大调整。当时中国的现实有两点:一是机构繁杂,冗员过多,财政负担重,降低了政府行动能力;二是政府能力有限,却管得太宽,直接参与市场运作,社会依赖性强。政府该管什么、如何管、管到何种程度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出现过“大政府,小社会”、“小政府,大社会”等多种声音。在梳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大调整历史的基础上,获得了共识性看法,即政府职能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相关联;即政府职能设计要合理和优化——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全力推动“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即靠“政企分开”解决政府“不该管”的问题,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靠“政社分开”对政府“管不了”的问题,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和基层民众自治解决;政府只管“该管”的问题,即政务管理、政策调控和社会保障。关于政府职能的定位与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