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产品深加工实施规划方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于年月,原地委、行署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作出决定,在全地区大规模开发荒山、疏林、海涂溪滩、河塘水面,大力发展水果水产品生产。“两水”生产的发展,呼唤加工业的跟进,于是规模不等的小冷冻厂、鱼粉厂、水果罐头、饮料、蜜饯、果酒等多种加工业依次兴起。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两水一加”发展战略。“两水一加”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并锻炼、培养了一大批经营人才,使一大批农民、渔民从土地、海滩上走向市场,成为后来发展工业经济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我市农村第一步工业化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为第二步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农业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深加工规模小、程度低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制约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指以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类)为原料,以先进工艺、现代装备进行二次以上加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程度与国内及国际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业的80%,我国全国平均水平为30%,而我市只有23%左右。为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培植、壮大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户增收作用显著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农业产后保障,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根据《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年)》(台市委发〔〕62号)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台市委〔〕1号)文件精神,制定市—年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规划。一、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第1页共11页(一)现实基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围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市通过提出并先后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1”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再创百亿”工程,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强龙兴农”等工程,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呈稳步发展的态势。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企业家数在发展和淘汰中基本保持稳定,年全市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7家。生产规模、能力不断扩大,年加工各类原料300多万吨,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税利持续增长,年实现产值7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上交国家税收5.76亿元,实现利润6.5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85.6%、94.3%、64.1%和145%。农产品加工出口成为新亮点,全市现有自营农产品出口企业300多家(含外贸公司),其中有出口实绩的264家,年实现自营出口额5.5亿美元。2、巩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命名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年产值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32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黄罐集团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橘片罐头加工出口基地,中国新世纪进出口集团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农产品自营进出口企业。3、形成了一批涵盖产业较广的农产品加工集群。全市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了粮食加工、水果加工、水产加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竹木工艺品加工、饲料加工、草制品加工、茶叶加工等诸多行业,几乎涵盖了我市所有的农业主导产业,其中更以水果、水产品和竹木加工三大产业为主导。年这三大产业的企业数、产值分别占当年企业总数、总产值的64.7%和66.6%。4、成为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百万以上加工企业建立基地69.7万亩,带动农户35.7万户,平均每家企业建立基地1700多亩,带动农户约870户。第2页共11页(二)发展背景1、农产品加工业自身发展规律要求。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