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发生机理(一)信息不对称。1.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处于信息强势地位的一方为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会隐藏信息或者有意向市场提供虚假信息,往往表现为在交易完成之后,消费者或者信息的弱势方才能获取真实的信息。2.农产品生产供应链较长,参与主体多元,质量安全信息复杂,信息披露不足,加之相关利益主体故意隐瞒真实信息,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1)生产者与农业投入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的基础性投入品是关乎农产品质量和收益的前提,生产人员和经销商之间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种子选择优质性,农户除了从经销商的推销言辞中了解之外,须经过漫长的生长周期才能得到验证。(2)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则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当消费者获知某一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时,很可能会选择停止消费该类农产品,这一简单选择行为不但打击了问题产品,而且也会导致那些安全优质的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受到牵连。(3)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外观色泽的过度关注和要求,往往会在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过程滥用添加物对其表面进行违规处理,消费者对相关添加剂知识比较缺乏,导致经营者在信息中处于优势地位,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风险。(4)生产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质量认证申请过程中,生产方一般会严格地按认证标准进行生产,当获得认证批准之后,通常会降低标准生产,导致政府与生产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二)利益不平衡。我国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很大的分散性特征,例如XX省的农产品市场便是十分经典的分散生产与分散销售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使农产品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利益的博弈与争夺,导第1页共4页致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1.生产者。分散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者合一的农产品生产构成了甘肃极具代表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因素。农产品生产的这一阶段,生产者是以理性经济人的身份存在,其主要追求的必然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产方可能会在生产时大量施肥或是农药,导致食用农产品中的各种残留物超标,同时这也对消费方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2.销售者。通常情况下,农产品会历经收购、运输、批发以及零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到市场销售。XX省多数地区所销售的蔬菜、水果以及畜禽等农产品,其交易主体主要是农产品批发商,或是农户把农产品直接运送到农贸市场销售。销售者为了最大化地增加销售利益,会采取在收购过程中压低收购价格,减少销售成本,同时为了降低贮运损耗和保持农产品新鲜度,会使用一些添加剂、防腐剂等危险化学药品,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3.消费者。近年来随着质量问题的突出,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是直接受害方。在农业生产链条内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方利益主体的利益,都来自于消费者。在无法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以压低价格来减少消费损失,这样便会导致真正的优质高价农产品得不到认可,最终影响优质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4.政府监管者。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内政府的角色体现了两面性的特点,不仅要对生产方、销售方以及消费方进行保障,同时也要对生产与销售方进行监督。对生产者来说,政府是保护其利益的主体,同时也是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并保护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导向功能。在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涉及到了多方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规定了利益平衡格局。在这种预设的利益平衡状态下,各个利益主体自身都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并第2页共4页且利益主体之间也有各自的依赖关系。出于利益平衡的要求,则要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维持利益体系的平稳与均衡,以免出现利益失衡的现象。XX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