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不该是问题食品的倾倒地□文/图本报记者付子昂图为记者在XX县区北村某小卖部买到的“肯得基”。5角钱的巧克力、胀袋漏汁的豆制品、过期的散装山楂片""这些禁止销售的假劣变质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随处可见。近年来,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城市,却忽略了农村。就在人们质疑城市食品安全隐患的同时,因消费水平低,百姓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销售集散地、藏身地、发源地。“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虽然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速加快,但仍然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农村消费者对低价食品有着较大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食品消费乱象与当前农村“留守”现象有很大关系,如果你站在村口和村民广场看看,会发现见到最多的是老人和儿童,很少看到青壮年人群。“我们村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XX省XX市XX县区南谷村74岁的留守老人郭莲香这样告诉记者。“老人和小孩鉴别假劣食品能力有限,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郭教授表示,有些地方的农村中只剩下符号性的房子,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对这些地方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娃的爸妈都外出打工了,经济不宽裕,我也没有多少钱,只能买些便宜的食品来哄孩子。”XX县区北村一位留守老人说,大人们都不吃零食,主要是小孩子们哭着要吃,那就给他买,只要能吃就行,农村有句话叫“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农村消费者这种求数量不求质量、重价格不重安全的消费模式,缘自消费水平的局限,也受传统食品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民收入水平较城市偏低,食品安全意识薄弱,食品消费就图便宜。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为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流通提供了便利。”郭教授说,因此,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第1页共15页时,亟待加强对农村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宣传引导和食品安全常识的普及。“农村专供”成潜规则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及维权意识的日益提高,假冒伪劣食品在城市无立锥之地。于是,在利益驱使下,部分不法厂商就“转移阵地”,将农村作为劣质产品的倾销地。而假冒伪劣食品“上山下乡”,严重影响了农村食品市场秩序。“油盐酱醋找个体,蔬菜肉类赶大集,逢年过节跑县里”——这是对农村食品消费的一个形象说法。记者调查发现,在农村消费一派欣欣向荣的背后,隐忧同样存在。农村食品问题主要表现在傍名牌、销售过期食品、虚标食品等级,以及不适当地添加防腐剂、色素、香精等添加剂。“银鹭八宝粥”变成“银鸳八宝粥”、“六个核桃”变成“大个核桃”、“美汁源”变成“美计源”、“益生菌”变成“益生乳”""与名牌“结缘”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现象,但走出农村的大学生梁文强告诉记者,这些食品在村一级的小卖部随处可见。“部分农民买东西图便宜,也导致知假买假。”XX县区一位农村小超市老板感慨地说。另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部分不法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潜规则”中,已然出现了“农村专供”现象,“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那么,不法厂商何以能如此明目张胆的将“问题食品”倾销至农村消费市场。据记者调查,农村“小卖部”是一片既广阔又有潜力的市场,因其多以“民居开窗口,即为小卖部”的方式经营,依靠“乡里同村”的情谊建立信任,迎合的是部分农村消费者追求价格低廉的消费需求。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和监管巡查难以触及的客观现实,为不法厂商提供了投机的空间。加强监管迫不及待“有些小厂家或者小作坊专门模仿名牌副食品,有销售人员往乡镇、农村超市或小卖部送货,也不留任何联系方式。”XX县区下安村一家小卖部老板说,他们也联系不上这些供货厂商。据了解,目前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主要依靠基层工商第2页共15页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由于农村食品经营者较为分散,经营场所多数和家庭住宅混为一体,且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在监管过程中又存在巡查工作量大、巡查周期偏长、监管效能不高等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执法人员表示,由于食品经营者和经营的食品种类多,食品质量监测和食品抽检覆盖面不足,对袋装食品是否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检验,在县级机构无法进行。此外,对涉嫌构成销售不合格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