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的存在问题思考一、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村大多数党员身处农业生产第一线,是我们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发挥好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保持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观看淫秽录像,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缴交公购粮、统筹款、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2、年龄结构老化,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村(社区)支部无职党员平均年龄近六十岁,大都头发花白、年老体衰。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常年外出经商、打工,主动申请向党组织靠拢的入党积极分子很少,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这种要求入党人数减少的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党员队伍的质量和活力。另外发展不太平衡,分布尤显不均。党员发展普遍存在城郊农村第1页共6页好于边远山区,强村好于弱村,在一些“老、少、边、山、穷”的地区,几乎成了党员发展的“真空带”。3、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习惯于计划经济的老一套,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从事贩运怕上当,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这些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4、参政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减弱。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并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行使民主权利。而部分党员对自己的权利认识不充分,不能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对待选举不慎重,人云亦云。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客观环境的因素。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县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占35.4%,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下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反映,现第2页共6页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三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